海潮智庫創辦人 / 王義雄律師

2025年5月,賴清德總統接受專訪時以「公司併購」隱喻兩岸關係,引發政治效應的漣漪持續擴散。此舉不僅招致在野陣營「出賣台灣」的激烈指控,更與美國總統川普在中美關稅協商後提及「統一」、「和平」的發言形成微妙呼應。賴清德從「務實台獨」到「併購隱喻」的演化路徑,他也開始利用政治修辭的戰略模糊,來讓大陸猜測其真正意圖,獨派大老私下說法是:「併購說只是商業話術,實質政策仍維持《台灣前途決議文》框架。」賴清德及獨派可能意識到當前國際環境不利於激進表態,因此選擇低調以維持戰略模糊。此種認知使得獨派團體領導層選擇「冷處理」以避免被在野黨過度解讀。然兩岸若真能如賴清德所說,以「公司併購」方式開始協商會談,讓兩岸能夠永保和平、免於戰爭,未嘗不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

對深綠支持者而言,「併購」隱喻可被解讀為「台灣企業併購大陸劣質資產」的優越敘事,此種認知框架消解了「被統戰」的疑慮。台南紡織業者在PTT發文稱:「若能像台積電併購德商世創,有何不好?」反映此類話術的接收彈性。獨派智庫「新台灣國策智庫」2025年5月政策建議書指出:「將主權爭議轉化為制度競爭,是突破國際參與障礙的可行路徑。」此種思維使賴清德的經濟話語被視為「制度戰」的前導策略,而非立場倒退。

賴清德過去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的政治標籤,在2024年總統大選期間既是動員深綠支持者的利器,也成為北京當局批判「謀獨挑釁」的具體標靶。然而對比其520就職週年談話刻意淡化統獨論述,轉而強調「互利共榮」的經濟合作框架,此次「公司併購說」實為延續性策略調整,絕非是賴清德的台獨立場有所鬆動。從選舉語言過渡到治理現實,賴政府其實面臨了三重壓力:其一是美方對台海風險管控的明確要求,2024年11月美國務院《台海情勢評估報告》即警告「單方面改變現狀將觸發自動反應機制」;其二是台灣產業界對ECFA終止的焦慮加劇,半導體設備進口關稅若調升15%,將直接衝擊2.8兆元產值供應鏈;其三是青年世代對戰爭風險的厭惡感,民調顯示20-35歲族群有64%支持「維持現狀優先於法理獨立」。

藍營批評「併購等於出賣」,其實是源於兩重焦慮:一是擔憂賴政府藉經濟融合推進「和平台獨」,二是恐懼綠營搶奪傳統上屬於藍營的兩岸話語權。白營的跟進批判則更多出於選票考量,試圖在青年選民中強化「抗中保台」形象。根據《聯合報》2025年5月民調,僅32%民眾認同「國民黨最能處理兩岸關係」,創2008年以來新低。藍營亟需透過激烈批判重建「兩岸事務專家」形象,防止話語權被民眾黨瓜分。黨內「戰鬥藍」派系在2026年地方選舉提名競爭中,需要強化「反綠急先鋒」形象。統計顯示,藍營支持者中45歲以上族群有68%認同「併購說等於賣台」(TVBS 2025年5月民調),此類批判能有效鞏固鐵票。藍營智庫《遠景基金會》分析指出,賴清德試圖在美中之間創造「等距槓桿」,此舉可能弱化國民黨長期經營的「親美和陸」路線。批判「併購說」實為阻斷民進黨搶占兩岸政策中間地帶。

部分台獨論者主張「承認中華民國憲政現狀換取國際空間」,此類提議忽略北京將「一國兩制」與「完全統一」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歷史經驗顯示,從1992年「國統綱領」到2005年《反分裂國家法》,大陸對台讓利從未動搖「主權唯一」原則。而台灣社會普遍高估美國協防承諾的可靠性,卻低估「戰略清晰化」可能誘發的衝突風險。2025年3月美國智庫CSIS兵推顯示,若台海爆發戰爭,即使美日介入,台灣基礎設施仍將遭受「毀滅性打擊」,此類研究尚未轉化為有效的社會風險溝通。

從李登輝「兩國論」到蔡英文「維持現狀」,獨派團體歷經多次「戰略模糊化」衝擊後,已發展出「聽其言觀其行」的因應模式。相較於陳水扁時期「正名制憲」的明確承諾,賴清德的隱喻式調整尚未觸及獨派容忍紅線。此種沉默現象短期內緩解了民進黨的執政壓力,但中長期可能衍生兩大風險:其一是「台獨基本教義派」的熱情消退,影響2026年地方選舉的深綠票倉動員;其二是北京誤判台灣社會統獨光譜變化,反而強化「以武促統」的戰略冒險性。如何將戰術性沉默轉化為創造性對話,將是檢驗賴政府兩岸論述成敗的關鍵指標。

當前的兩岸僵局源於「法理對抗」與「現狀維持」的二元對立,賴清德的「併購說」雖未能突破此框架,卻意外暴露雙方對「創造性模糊」的潛在需求。未來關鍵在於能否發展出「非零和」的互動典範,這需要台北展現「非挑釁性主體性」、北京調整「剛性統一時間表」、華府克制「戰略工具化」衝動。歷史經驗顯示,台海和平從來不是靜態平衡,而是動態創造的過程。或許正如企業併購中的「善意收購」邏輯,兩岸關係的真正突破,始於各方對「共同增值」的理性認知。

台灣人民應正視一個歷史事實:「凡是分裂的民族,無不努力追求統一。」特別是中國,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來,兩千多年來「大一統」觀念早已深植華夏民族心中。正如《三國演義》開篇所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合交替是中國歷史的常態。兩岸目前的分離局面,同樣難以脫離這一歷史規律。因此,無論是主張台灣獨立,或僅希望維持現狀,都與歷史常規有所衝突,若強行推行,勢將引發悲劇。為避免歷史重演的苦痛,兩岸人民應共同思考一條對等、有尊嚴、雙方均能接受的和平之路。我們海潮智庫曾提出以「公司法合併原理」作為解決兩岸問題的參考模式,並在我們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漩渦中的台灣》中,探討奧匈帝國的歷史經驗對兩岸政府的啟示。以下摘錄書中一段內容,供大家參考與思考。

「大陸與台灣隔著台灣海峽分裂至今,大陸渴望台灣早日成為民族的一家人,而台灣主流民意是希望「維持現狀」,大陸有無思考台灣的民意為何有此想法,有無思考如何化解的對策,大陸應摒棄強者的姿態,大吃小的統一台灣,而應以對等給台灣有尊嚴且向台灣釋出善意,以解除決兩岸對峙。大陸想統一台灣,不管是以和平的方式或以武力統一這都不是對等,會讓台灣沒有尊嚴的感覺被統一,中華民國消失。但如果雙方不談統一,而以公司法上公司合併的原理,協商大陸與台灣的合併,也許會給台灣人民有對等的感覺,若再給台灣一些溫暖與善意,也許台灣會感覺有尊嚴且樂於與大陸商討合併的問題。大陸應回想當初曾將台灣作為棄子,丟棄給日本,今日大陸已強大了,不應該強制壓迫性的統一台灣,如果大陸是台灣,會有何感想?大陸應展現溫暖而有尊嚴的讓台灣早日回歸大陸懷抱,這才是真正歡迎棄子回家之道。在歷史上有奧地利與匈牙利合併為奧匈帝國,及埃及與利比亞短暫合併的例子,統一與合併結果都是兩者合而為一,但統一在語意上會有讓人大統小、強統弱的感覺,強者存弱者消失,而合併在語意上兩者是對等的,兩個個體合併為新個體,舊個體消失,新個體成立。」

在520之前,賴清德接受網紅專訪時,罕見地改變過去強調台獨的立場,提出「大陸是大公司、台灣是小公司,大公司若要併購小公司,也應提出併購條件」的說法。此言一出社會譁然,對堅持台獨立場者而言,這樣的說法無疑刺耳;但更令人意外的,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激烈反應,竟直接批評賴清德「出賣台灣」。

朱立倫的說法讓人不禁質疑:難道國民黨也主張台獨?畢竟所謂「併購」,無非是另一種統一的說法「兩者合而為一」。而統一的本質,正如中國歷史所反覆呈現的「分久必合」的規律,是民族融合的必經之路。當前兩岸分治,是國共內戰導致國民黨敗退台灣的結果,國共雙方對當前局勢均有歷史責任。在此背景下,面對一位長期主張台獨的政治人物,竟提出和平併購的論述,國民黨非但不肯正面回應,反而強烈抨擊,這不免讓人懷疑其真正立場是否與其表面主張相悖。

現實國民黨政客們一方面聲稱支持「九二共識」、認同「一個中國」,卻又在實質上主張維持現狀,拒絕融合。這樣的矛盾,無異於期望中國永遠分裂。若如此,期待國民黨推動兩岸和平談判、解決台灣問題、完成華夏民族統一的歷史使命,恐怕只是緣木求魚。

兩岸是戰是和的引信,當前握在賴清德手中。以其過去的言行來看,外界普遍認為他一路朝戰爭方向前進。然而,在就職將滿一週年前,賴清德突然拋出「大陸是大公司,台灣是小公司,大公司要併購小公司,應該提出條件」的說法,引發社會譁然。尤其國民黨反應強烈,甚至批評他「出賣台灣」。然而,我們海潮智庫對此表示高度肯定。如果賴清德真誠地想以和平方式處理兩岸分歧,那麼這番話或許是現實使然的轉向,也可能是試圖測試各界反應的風向球。當前國際局勢對台獨極為不利,賴清德失去了川普這位關鍵盟友的支持,更是一大打擊。川普近期甚至公開表示:「大陸開放市場更有利於兩岸和平與統一」,此番言論對賴清德無疑雪上加霜。因此,在520講話前釋放「併購說」,卻在正式演說中對兩岸議題隻字未提,顯示其心路歷程正悄然轉變。當賴清德認知到追求台獨只會將台灣推向戰爭,嘗試以併購說開啟和平論述,卻連國民黨都批評他「出賣台灣」,更遑論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激烈反彈。這一點我們海潮智庫早有預見,也深知賴清德目前的艱困處境。因此,我們建議他應善用民意,以全民共識掃除兩岸和談的政治障礙。若賴清德真有意推動和平談判,應主動召開超黨派的「國是會議」,參與者包括立法院各政黨依席次比例派出代表,並由公正民間人士(如工商團體、婦女團體、教育、宗教等)推派代表共同參與。我們更建議,婦女代表應占至少一半比例,因戰爭發生時,婦女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理應擁有更多發言權。

此舉不僅能凝聚國內共識,也可推舉常設談判代表與大陸展開和平對話。若由賴清德親自主持國是會議,其正當性與效力將更為提升,對推動兩岸和平無疑具有深遠意義。

然而,賴清德若真誠推動兩岸和平,勢必會遭遇獨派勢力的強烈阻撓與攻擊。為避免陷入政治內耗,我們建議可透過民間力量發起「和平公投」,作為召開國是會議的民意基礎,推動兩岸和平談判。我們海潮智庫正積極推動此項和平公投與國是會議的倡議,目的正是為政府搭建可行的和平對話平台。此舉代表廣大民意,任何政治力量,無論立場如何,都不應也無從反對。兩岸融合是華夏民族無可避免的歷史使命,無論個人願不願意,這都是大勢所趨。身為領導人,賴清德應懷抱慈悲之心,在推動歷史轉折的過程中,避免讓台灣人民承受戰爭的苦痛與犧牲,方能真正展現其政治智慧與歷史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