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關於台灣光復節的言論,再次將台灣的歷史定位問題推上風口浪尖。徐國勇表示,「二戰後美國將軍麥克阿瑟下令,由蔣介石代表同盟國接收台灣,沒有什麼台灣光復節啦!不要黑白講」,此番言論立即引發各界強烈反應。這不僅是一個歷史認知問題,更牽涉到台灣地位、國家認同以及執政黨對中華民國歷史正統性的態度。身為中華民國執政黨的民進黨附和美方的台灣地位未定論,自我閹割台灣屬於中華民國的合法歷史地位,完全背離史實,更是違法叛國。
徐國勇說,蔣介石在1949年到台灣前就辭去總統,由李宗仁接任,當時蔣介石不是國家領導人卻有軍隊,就是軍閥;而1945年,麥克阿瑟發布「戰區第一號命令」,命令蔣介石代表同盟國接收台灣。這種表述方式不僅否定了台灣光復節的歷史意義,更將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統治正當性降格為單純的軍事佔領。我們從歷史文件來看,台灣回歸中華民國確有明確的國際法依據。1943年的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的波茨坦宣言第八條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這些國際條約文件清楚載明了台灣、澎湖在日本戰敗後歸還給中華民國的法理基礎。
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派遣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台灣光復典禮,正式接收台灣。這一日期被定為台灣光復節,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徐國勇卻將此歷史事實簡化為「麥克阿瑟的命令」、「下令蔣介石接收台灣」,不僅忽視了國際條約的法理依據,更抹煞了台灣回歸中華民國的歷史正當性。
徐國勇的言論實質上呼應了美方長期以來的「台灣地位未定論」,這種論述認為,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雖然規定日本放棄台灣,但並未明確規定台灣歸屬,因此台灣地位仍待確定。然而,這種觀點刻意忽視了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的明確規定,以及中華民國政府70多年來在台灣的有效統治事實。更為諷刺的是,作為中華民國執政黨的民進黨,一方面享受著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權力,另一方面卻不斷質疑甚至否定中華民國在台灣統治的歷史正當性。如果台灣地位真的未定,那麼這些年來的總統選舉、立法院選舉豈不都是無效的?賴清德又是基於什麼法理依據成為總統的?
民進黨的這種立場充滿了根本性的矛盾。一方面,他們透過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取得政權,享受著這套體制帶來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卻不斷質疑這套體制的歷史基礎和法理依據。這種「借殼上市」的政治操作,既想享受中華民國體制的便利,又想否定其歷史正統性,實在是自相矛盾。
更嚴重的是,這種立場實際上是在自我矮化台灣的國際地位。如果連執政黨都不承認台灣屬於中華民國的合法性,又如何要求國際社會承認中華民國的主權?這種「自我閹割」的做法,不僅削弱了台灣在國際上的法理地位,更給了中共「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論述以可乘之機。徐國勇的言論反映出民進黨某些人士對歷史的虛無主義態度。他們選擇性地引用歷史事實,刻意忽視不利於其政治論述的歷史文件,這種做法不僅是對歷史的不尊重,更是對台灣人民的不負責任。
台灣光復節的意義不僅在於紀念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更在於確認台灣回歸中華民國的歷史事實。否定台灣光復節,實際上是在否定台灣人民擺脫殖民統治、重獲自由的歷史意義。這種論述不僅傷害了台灣人民的歷史情感,更可能導致歷史認知的混亂和國家認同的分裂。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中華民國對台灣的主權有著清楚的法理依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作為國際條約,具有明確的法律效力。雖然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確實沒有明確規定台灣歸屬,但這並不能否定前述國際條約的效力。更重要的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70多年來的有效統治,已經構成了事實上的主權行使。
在國際政治現實中,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質疑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統治合法性。雖然因為中共的打壓,多數國家與中華民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這並不代表它們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事實。相反地,許多國家都與台灣保持著實質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關係。徐國勇的言論所反映的不僅是歷史認知問題,更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根本分歧。將台灣光復說成是「代表同盟國接收」,實際上是在否定台灣回歸中華民國的民族意義。這種論述容易讓人產生台灣至今仍處於被佔領狀態的錯覺,嚴重損害了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如果台灣光復不存在,那麼日本的殖民統治是否就變得「合法」了?
徐國勇關於台灣光復節的爭議言論,暴露了民進黨在歷史認知和國家定位上的根本問題。作為中華民國的執政黨,民進黨有責任維護中華民國的歷史尊嚴和法理地位,而不是透過否定歷史來服務其政治目的。台灣的未來發展需要建立在對歷史的正確認知基礎上。無論政治立場如何不同,對於台灣光復這一歷史事實,都應該給予應有的尊重和承認。執政黨更應該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歷史,不應該為了政治利益而扭曲歷史事實。
美國AIT在中美第四輪馬德里經貿談判時,突然拋出「台灣地位未定論」,這並非什麼新鮮論調,而是老調重彈、赤裸裸的政治算計。此舉實質上是把台灣赤裸裸當作一張談判籌碼,企圖在經貿議題上壓迫中國做出讓步。美國打著所謂「台灣地位未定」的旗號,其根本目的是提醒北京:美國隨時可以拿台灣問題當作施壓工具,而非真正關心台灣安危。回顧歷史,韓戰時期,美國出於自身戰略需要才炮製「台灣地位未定論」,藉此阻止台灣被納入大陸與蘇聯陣營。隨後在尼克森時代,美國又為了抗衡蘇聯,轉而與中國簽訂《上海公報》,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台灣問題必須和平解決。換句話說,「台灣地位未定」不過是美國因應國際局勢,隨時可拋棄、隨時可翻轉的政治工具,並非真有法律與道義基礎。
如今美國國力衰退,面對中國崛起,才又重拾這套「過期劇本」,試圖再度操弄。川普這位「生意人」更將台灣當成可以標價的籌碼——有價值就拿來施壓,沒價值就隨時拋售。這就是現實:在美國眼中,台灣不是夥伴,而是可供交易的籌碼。因此,民進黨與賴清德若對美國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而感到見獵心喜,無疑是自欺欺人。這種表面的「國際關注」背後,真正的結局往往是「樂極生悲」。台灣若一再沉迷於美國的戰略遊戲,最終恐怕只能淪為被交易、被犧牲的對象。結論只有一個:美國拋出的「台灣地位未定論」,不是保障,而是威脅;不是承諾,而是籌碼。台灣若不自立自強,只寄望於美國的口頭遊戲,終將付出慘痛代價。
我們從法理角度來看,美國鼓吹的「台灣地位未定論」根本站不住腳。日本佔領台灣,乃是源於甲午戰爭清朝戰敗,《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投降,依《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之規定,台灣理所當然回歸中國。只是因國共內戰,中華民國退守台灣,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布成立,形成海峽兩岸分治的局面。美國當時自稱「不介入中國內戰」,卻在《舊金山和約》中,既未邀請中華民國,也未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反倒留下所謂「台灣地位未定」的政治藉口。這根本不是法律真空,而是美國刻意製造的干涉中國內政的籌碼。事實上,台灣歸屬在國際法律與外交實踐中早已明確。中華民國與日本建交時承認台灣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建交時更強調「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大陸與任何國家建交,前提皆是對方承認台灣屬於中國。這些白紙黑字早已說明一切。美國及其盟友一再翻炒「台灣地位未定論」,根本不是出於法律,而是出於霸權。
美國的手法早已昭然若揭。當年國務卿鮑威爾在聯合國大會上,手裡拿著一瓶白色粉末,就能將其捏造成「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此為藉口發動戰爭,顛覆伊拉克政權。既然連「洗衣粉」都能當作藉口,美國要把「台灣地位未定」當成政治工具,更是家常便飯。如今賴清德竟將這種虛妄說辭奉為台獨理論基礎,甚至不惜否認自己的血脈傳承,自稱「南島子民」,這種背祖忘宗的言行,除了迎合美國霸權,毫無其他價值。歷史告訴我們,最終決定一切的,不是美國的口頭遊戲,而是實力的對比。當中國崛起、美國實力不足以再支撐其霸權時,美國必然會以白菜價將台灣拋售,以換取實質利益。屆時,那些為了一時權位甘做美國棋子的政客,終將在大陸收復台灣的進程中,上演「雞飛狗跳、來不及逃走」的可悲一幕,最後只能在牢獄之中繼續做著台獨的春秋大夢。
結論再清楚不過:美國的「台灣地位未定論」是虛妄的政治把戲,台灣的未來不在華盛頓的算盤裡,而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大勢裡。賴清德與民進黨若執迷不悟,註定被歷史洪流無情淘汰。台灣的命運,不是被美國標價的籌碼,而是由中華民國人民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