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潛艦國造計畫自2017年啟動以來,便被視為國防自主的重要里程碑,然而隨著原型艦「海鯤號」海測期限跳票、關鍵人物請辭,以及一連串技術和採購爭議的曝光,這項耗資數千億的國防重大計畫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從技術顧問合約的疑雲、韓國技術洩漏案,到系統整合的根本性問題,潛艦國造的爭議過程暴露了台灣在發展國防自主能力時面臨的制度性缺陷以及軍武採購的人謀不臧。
2025年9月30日,海鯤號未能如期進行海測,國防部長顧立雄坦承「進度確實有些落後,要在11月前完成交艦,確實還蠻有挑戰性」。然而,問題的嚴重性遠超過單純的進度延宕。據爆料,海鯤號面臨的核心問題是IPNS(整體載台管理系統)無法正常運作,「戰鬥系統與魚雷系統無法整合,韓國來了三批工程師,仍然連結失敗」。更令人震驚的是,海鯤號目前「連戰鬥系統都沒辦法整合」,甚至傳出系統測試時需要「靠無線對講機溝通」的荒謬情況。這種基礎通訊系統的問題,顯示了潛艦建造在技術整合方面面臨的根本性挑戰,也解釋了為何台船「不敢出海測試」,因為「潛艦則是攸關數十條人命」。
2018年,潛艦國造技術總顧問合約由註冊在英屬直布羅陀的Gavron Limited(GL公司)取得,但這家公司立即引發「是否為詐騙或空頭公司」的質疑。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更揭弊指出,GL公司「才成立48天就得標,甚至還打敗國際大廠」,這種不尋常的情況引發了對招標程序公正性的嚴重質疑。儘管海軍參謀長李宗孝辯稱「台船有公開招標,GL符合規定」,但GL公司的背景和實際技術能力始終缺乏透明度,也未能有效回應外界對其合法性和專業性的質疑。2021年11月,《路透社》的調查報導揭露了GL公司運作的複雜面貌。報導追蹤相關徵才訊息和社群貼文,確認至少有來自美國、英國、澳洲、韓國、印度、西班牙和加拿大等7個國家的工程師、技術人員和退役海軍軍官參與台船的潛艦設計作業,其中英國皇家海軍潛艦艦隊退役准將Ian McGhie扮演了關鍵的牽線角色。這個發現雖然部分解釋了GL公司的技術來源,但也凸顯了潛艦國造在技術獲取上的複雜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是否符合各國技術輸出管制規定的疑慮。
2022年6月,韓國多家媒體報導了一起震撼性的技術洩漏案。大宇造船海洋的分包商員工涉嫌向台灣國際造船洩漏多艘韓國潛艦的設計圖,「當中包括韓國最新型的島山安昌浩級潛艦」。這起案件的嚴重性在於,島山安昌浩級是韓國最先進的潛艦,其技術機密的外洩不僅涉及商業機密,更可能觸及國家安全層面。更令人震驚的是,涉案人員不僅洩漏設計圖,還「將部分潛艦組件直接帶往台灣」。當這些組件在機場被發現時,涉案人員竟然宣稱「這些組件是建造離岸風力發電機的零件」,企圖以民用設備掩飾軍用技術的非法轉移。這種精心策劃的掩飾手法,顯示了技術洩漏的系統性和組織性特徵。
根據韓國媒體報導,被派往高雄台船公司的人員中,「有人將潛艦『油水分離器』及『電瓶固定裝置』等關鍵組件的設計藍圖交出」,這些都是潛艦建造的核心技術,其外洩可能對韓國的國防科技優勢造成長期損害。《韓國經濟新聞》報導指出,韓國「收到親中立委舉報」才開始調查此案,這暗示了台灣內部政治力量可能參與了這起國際技術洩漏案的揭發過程,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迷離,也凸顯了潛艦國造計畫在政治層面面臨的複雜挑戰。
就在海鯤號面臨重大技術困境之際,被視為「潛艦國造推手」的前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以「家庭因素」請辭獲准。雖然官方強調這是個人因素,但時機點的敏感性不免讓人聯想到計畫遭遇的技術困境和政治壓力。黃曙光的離去不僅代表一位關鍵技術領導人的退出,更可能影響整個計畫的技術整合和問題解決能力。正如外界評論指出,「潛艦國造遭遇極大的困難,問題就出在人謀不臧」,關鍵人物的請辭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計畫前景的擔憂。雖然學者認為「潛艦國造是團隊任務,黃曙光已完成最為重要訪商、紅區裝備籌獲及構型等最艱難初期任務」,但關鍵技術人員的離去仍暴露了台灣在重大國防計畫管理上過度依賴個人的制度性弱點。
海鯤號目前面臨的技術困境,本質上反映了台灣在複雜系統整合方面的能力不足。從美國洛馬公司的戰鬥系統到韓國的相關技術,再到台灣自製的魚雷系統,各種不同來源的技術無法有效整合,顯示了「拚裝車」式造艦方式的根本性問題。從GL公司的爭議到韓國技術洩漏案,潛艦國造在技術獲取和採購程序方面面臨的質疑,不僅影響了計畫的合法性,更損害了公眾對國防採購制度的信任。這種透明度危機可能對未來的國防自主計畫造成長期負面影響。
潛艦國造過程中涉及的技術轉移和國際合作,可能觸及各國的技術輸出管制規定。韓國技術洩漏案的曝光,不僅可能影響台韓之間的技術合作關係,更可能對台灣在國際軍工合作中的信譽造成損害。海鯤號潛艦國造的爭議過程,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台灣在發展國防自主能力時面臨的多重挑戰。從技術整合的根本性困難、採購程序的透明度問題,到國際合作的法律風險,每一個環節都暴露了制度性的缺陷。
潛艦製造當然有極精密技術,台灣作為初學者導致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從中牟取不法利益,面對軍中派系鬥爭、以及豺狼虎豹軍武掮客的貪婪環伺,這些困境並非不可克服。關鍵在於賴政府是否能夠以更務實的態度面對問題,進行必要的制度改革,並建立更完善的專案管理機制。潛艦國造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治理能力的試金石。只有通過全面的檢討和改革,台灣才能真正建立起可靠的國防自主能力,為國家安全提供堅實保障。當前海鯤號面臨的「簡陋拚裝車難以上路」困境,應該成為台灣國防政策全面檢討的起點,而非終點。唯有正視問題、勇於改革,潛艦國造才能從爭議中重生,成為真正的國防自主典範。
黃曙光在「海鯤號」開始建造之初,豪情萬丈地宣稱將親自率團出海進行潛航,依照原定規劃,必須於九月完成最關鍵、難度最高的潛行測試。然而在此決定成敗的關鍵時刻,負責建造的黃曙光卻以家庭因素為由「跳船」離任,使「海鯤號」潛艦多年來消聲匿跡。如今再度浮出檯面,負面消息沸沸揚揚,令人不禁回想起當年建造初期,壞消息不斷、風波連連。最早是 Gavron Limited(GL公司)公司技術詐騙案,接著爆出南韓造船廠洩密予台船案,涉案人員遭起訴逮捕,隨後又傳出軍火商外流潛艦設計圖等事件。蔡英文政府當年為了攬功,刻意選在 9 月 28 日民進黨黨慶當天舉行命名與擲瓶儀式,所公布的照片卻顯示艦身外殼明顯不平整,且「下水典禮」實際上並未真正下水,政府亦未作任何合理說明,實屬匪夷所思。主導「IDS 計畫」的國安會主審委員黃曙光於 9 月 28 日辭職。依原定時程「海鯤號」應於九月完成潛航測試,但因憂心「能下潛卻上浮困難」,遂遲遲未進行深潛驗證,導致確定無法於11月底如期交艦。此事使「海鯤號」再度成為輿論焦點,也使政府的行政決策再受質疑。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賴清德未下令徹查海鯤號建造過程的諸多疑點,任由問題層出不窮,迄今仍未完成深海潛航測試。究竟問題出在哪裡?是否有人謀不彰?負責建造者有無違法失職或執行不力的情況?若真如此,卻仍被准予辭職,賴清德難辭監督不力之責。更甚者,他竟在問題未明之前,便預先再編列七艘潛艦建造預算,金額高達二千八百多億元,此舉無疑是揮霍人民的血汗錢。若政府對重大國防計畫的監督與問責機制形同虛設,又談何行政效率與國家信任?海鯤號潛艦建造疑雲 國家領導失職之責不容迴避。
從兩岸對照看國家領導視野的差距,兩岸同為華夏子民,擁有相同的智慧與能力。大陸的華人在科技領域已能與美國分庭抗禮,造船產業如「水餃下鍋」般,一艘接一艘順利下水;反觀台灣,連一艘原型潛艦都遲遲造不出來。問題的根源,不在技術,而在領導者是否真心為國、為民。當國家領導人無意推動實質建設,只顧權位與私利,終將使國力消耗殆盡。「潛艦國造」計畫,正是這種體制性失能的縮影。回顧兩蔣時代,尤其蔣經國執政時期,台灣奠定了今日的工業與科技基礎,半導體產業更讓台灣躍升為世界強國。反觀民進黨執政以來,無論陳水扁、蔡英文,或現任賴清德,皆未能提出具遠見與戰略高度的國家政策,反而一味消耗國力,只為鞏固政權,大量花費人民血汗錢購買美國過時武器,以取悅華府。「潛艦國造」的爭議,正是這種錯位政治的最佳例證。
潛艦國造成政治工具 賴清德揮霍民脂民膏難辭其咎,自 2000 年起,美國因自家核潛艇在中國大陸沿海活動時極易暴露戰情部署位置,遂要求台灣購買八艘柴電潛艦,以補足美軍在西太平洋反介入作戰與水下監控的不足,並封鎖大陸艦艇經巴士海峽及宮古海峽進入太平洋的戰略通道。此舉實質上,是美方「以台制中」戰略的一環。賴清德執政一年以來,堅持所謂「務實台獨工作者」立場,在內政上卻乏善可陳,毫無實質建樹。相反地,在政治鬥爭上卻幹得轟轟烈烈,把大部分時間與資源耗費於政治罷免與權力鬥爭。令人訝異的是,兩次大罷免皆以「掛零」收場,可謂慘敗收場。
花蓮堰塞湖事件的處理失當,更暴露賴政府決策遲緩、反應失靈之弊。事件爆發時,賴清德正忙於大罷免政治操作,錯失及時應對之機會,事後竟將責任推給地方政府,令人憤慨。在經濟層面,賴政府面對關稅與國際供應鏈政策束手無策,凡事被動接受,美其名為「配合國際」,實則毫無主導能力。傳統產業雪上加霜,企業接連倒閉、裁員與無薪假不斷增加。如今川普再度要求台灣晶片「五五分成」,試問賴清德有無勇氣與能力拒絕這種不平等要求?面對兩岸關係,他依舊抱持「台獨神主牌」,不惜犧牲兩岸關係穩定。對陸配的歧視、禁止兩岸觀光交流,直接重創旅遊、餐飲與服務業,導致社會經濟雪崩效應,讓民生受害,兩岸緊張也因此不斷升高。潛艦製造門檻極高,涉及艦體流體力學、靜音技術、電子戰系統等高階整合工程。台灣根本不具備完全自主設計與建造潛艦的能力。為了一場政治宣傳與大內宣的虛榮,政府竟不惜砸下鉅額經費,貿然投入拼裝所謂「自製潛艦」計畫,結果如今進退維谷、進度停滯、問題叢生,弄得灰頭土臉。
蔡英文為了選舉造勢,誇耀政績,在前年九月為達下水程度,便要海鯤號舉行下水測試,誰知海鯤號剛測試賴清德便馬上浮誇七艘潛艦一同製造,便編列兩千八百億,14年前建造完成,第一艘大拼裝的海鯤號可能成為爛尾潛艦,還有能力建造未建造的七艘潛艦嗎?請賴清德不要再揮霍人民血汗錢,只為滿足政治虛榮。台灣人民的血汗錢,應該用在教育、醫療、產業與國家建設上,而非被消耗於政治作秀與外部壓力的「軍購陷阱」。潛艦國造計畫若不能回歸專業評估與國家利益導向,只淪為政客自我包裝的工具,最終受害的將是台灣人民。請賴清德政府懸崖勒馬,停止盲目軍購與內耗政治,勿再揮霍民脂民膏於虛幻政績。唯有回歸理性治理,重建誠信與能力,方能挽救國家逐漸滑落的信任與實力。
我們海潮智庫在此請問賴清德:一艘原始潛艦都造不了,面對大陸軍艦如下餃般一艘又一艘下水服務,航母也一餿又一艘建造,五代機、六代機陸續飛翔於台灣海峽上空,你有能力實現你的台獨夢想嗎?或只是南柯一夢,把台灣帶向萬劫不復的境地而已。你不投降寧願戰死,是你個人的事,不要把台灣人民拖進跟你一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