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落下帷幕,64歲的前經濟安保大臣高市早苗成功當選第29任總裁,成為該黨創黨70年來首位女性黨魁,也有望成為日本史上首位女性首相。這一歷史性時刻不僅對日本內政具有深遠意義,更將對東亞地區的中日台三方關係產生重大影響。作為安倍晉三的政治盟友,被外界稱為「女版安倍」的高市早苗,其保守派立場和對華強硬態度已經引起各方高度關注。

高市早苗當選消息傳出後,中國大陸方面的反應可謂「嚴陣以待」,大陸官媒迅速發布快訊,出現多篇批評高市右傾立場的報導,網路上更出現「超右翼」、「反中的首相」等標籤。前《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更是直言不諱地表示,高市早苗在台灣問題上的態度「更是惡劣」,認為她具備了「中國人最反對的表現」。

大陸學界對高市早苗的執政前景也普遍看衰,據報導,三名中國學者在受訪時齊聲認為,高市擔任日本首相的時間恐怕不會太久,能否突破一年任期都存在很大不確定性。這種看法反映了中國對高市強硬立場的深度擔憂,同時也顯示出中方希望通過質疑其政治穩定性來降低其對中日關係的負面影響。

高市早苗長期以來被視為對華鷹派,其在經濟安保領域的經驗使她更加重視對中國的戒備。作為安倍晉三的政治盟友,她很可能會延續安倍時期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加強與美國、澳洲、印度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合作,這將進一步壓縮中國在地區的戰略空間。在經濟層面,高市可能會更加積極地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特別是在半導體、人工智慧等關鍵技術領域。她的經濟安保背景使其深諳技術競爭的重要性,預料將會採取更嚴格的技術出口管制措施。

高市早苗長期與台灣保持密切互動,被視為親台派政治人物。在台海安全議題上,她一直持強硬立場,多次表達對台灣民主的支持。隨著其可能成為首相,台日關係有望進一步深化,特別是在安全合作、經濟技術交流等領域。

民進黨政府在面對美國政策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確實有轉向尋求日本支持的動機。高市早苗的當選為台灣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窗口,雙方可能在半導體合作、海上安全、情報分享等方面加強協調。然而,高市早苗的強硬立場也可能加劇台海緊張局勢。她曾多次在台海議題上發表激進言論,如果真的成為首相,其政策取向可能會刺激中國採取更強硬的反制措施。這種螺旋式升級的風險不容忽視,特別是在當前中美競爭加劇的背景下。

中國方面已經明確表達了對高市涉台態度的不滿,認為她的立場「惡劣」。如果高市在台海議題上繼續採取挑釁性言論或政策,可能會促使中國加快統一進程的準備工作,反而不利於台海和平穩定。

韓國媒體對高市早苗的當選反應強烈,直接點名她是「極右派」,特別關注她在慰安婦、靖國神社等歷史敏感議題上的立場。這些議題一直是韓日關係的核心障礙,高市的保守立場可能會讓雙邊關係面臨新的挑戰。韓國媒體的擔憂並非毫無根據。高市早苗在靖國神社參拜問題上的立場相對強硬,這與韓國的國民情感形成直接衝突。如果她成為首相後繼續參拜靖國神社或在歷史問題上採取強硬立場,韓日關係很可能會出現倒退。

儘管在歷史問題上存在分歧,但韓日兩國在應對朝鮮核威脅和中國軍事擴張方面存在共同利益。高市早苗的安全政策立場可能會推動韓日在防務合作方面取得進展,特別是在導彈防禦、情報分享等領域。這種安全合作的深化可能會受到歷史問題的拖累。韓國國內的反日情緒如果因為高市的歷史立場而激化,將會為兩國安全合作增加政治障礙。

作為保守派政治人物,她在防務政策上更加積極主動,這與美國希望日本承擔更多安全責任的期待高度契合。預料雙方將在印太戰略、對華制衡、技術合作等方面深化協調。高市早苗的當選將會進一步強化美日同盟關係。這種同盟關係的強化將會對中國形成更大的戰略壓力,特別是在第一島鏈的軍事部署和技術封鎖方面。中國必須為此做好充分的戰略準備,包括加強軍事現代化建設和尋求更多戰略夥伴。

高市若順利封相,她可能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和推動印太地區的多邊安全機制,包括QUAD、AUKUS等。這些機制的強化將會重塑東亞地區的權力平衡,中國的戰略空間可能會進一步受到壓縮。同時,高市可能會在東協、G7等多邊場合更加積極地推動對華議題,爭取更多國際支持。這將考驗中國的外交智慧和多邊協調能力。

高市早苗的當選為東亞地區帶來了新的變數和不確定性,對於中國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需要在政策調整和戰略應對方面做好充分準備。對於台灣來說,這既是深化與日本關係的機遇,也可能面臨台海局勢進一步緊張的風險。對於韓國而言,歷史問題的再度激化可能會影響兩國關係的整體發展。

在這種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各方都需要展現更多的戰略智慧和政治勇氣,通過對話協商來管控分歧,避免因誤判而導致地區局勢的失控。高市早苗作為可能的新任首相,其政策選擇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東亞地區未來的和平與穩定。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對話的基礎上,中日台三方才能找到共存共榮的道路,為地區人民帶來真正的福祉。

日本在地緣政治上,隔著黃海與中國遼寧、山東相望。明治維新前,其思想體系以模仿中國的「盛唐體系」為主;而明治維新後,日本「脫亞入歐」,以歐美文明為立國之本,仿效歐洲的君主立憲體制,勵精圖治。又因英國以島鏈掌控大陸政策的需求,日本獲得助力,同時也受到西方擴張主義的鼓舞,遂萌生「蛇吞象」的野心。日本以「大東亞共榮圈」為藍圖,先併吞朝鮮,再侵占中國東北,進而企圖吞併整個中國。在占領東北後,發動清華戰爭(即中日戰爭),又向南以台灣為跳板,入侵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乃至中南半島,最終偷襲美國珍珠港,引發美國參戰的太平洋戰爭。日本遭受兩枚原子彈轟炸後無條件投降,本土亦被美國佔領。美國尚未清除日本「軍國主義」的餘孽之時,韓戰爆發,美國急需以日本為後援基地,日本舊勢力因此得以復甦,並延續至今,仍深植於日本社會各階層。

高市早苗正是此勢力的一員。她早期否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也不承認南京大屠殺,每年皆參拜靖國神社,是典型的右翼保守分子。她對台灣極為友好,主張「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其骨子裡仍懷有昔日殖民台灣的情懷。在內政上,高市早苗主張修改和平憲法,擺脫美國控制,重建「日本國防軍」,以恢復日本的軍事與國力。然而,現實的國際情勢嚴峻,當選自民黨總裁後,她為避免刺激中國與南韓,在尚未就任首相時即表示不再參拜靖國神社,並釋出願意訪問中國大陸等較為友善的姿態。懷有極右思想的高市早苗若成為日本國家領導人,勢必得在中、美、俄三大強權夾縫中求生。她將如何駕馭日本這艘巨船、選擇航向何方,將是決定日本未來存亡的關鍵。

日本是美國在東北亞霸權體系中的重要支柱,其國家安全完全依賴美國的軍事保護,也因此成為美國在東北亞的「看門狗」。然而,以日本一向自豪的民族心態,自然不願長久屈居美國的小弟之位。歷任右傾首相屢次企圖掙脫美國的枷鎖,推動修改《和平憲法》,將「自衛隊」正名為「國防軍」,以期讓日本成為所謂的「正常國家」,但最終皆功敗垂成。其主要原因,在於始終未獲得美國的首肯。美國在平時要求日本提高國防預算、購買美國武器,以鞏固自身軍工複合體的利益,同時又利用日本作為前線戰略據點,必要時充當美國的代理人戰爭前哨。這雖非日本右傾政治人物的理想,卻是日本在現實中不得不接受的最佳選擇——在地緣政治的壓力下,日本唯有繼續依賴美國,才能確保自身安全。

另一方面,日本又隔著日本海與俄羅斯相望。二戰結束後,蘇聯(今俄羅斯)佔領了日本的北方四島,日本自認該四島為其固有領土,卻長年被俄方實質控制。據探勘,該海域蘊藏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更使日本難以釋懷。日本對奪回北方四島念念不忘,並屢次公開宣稱「收復主權」的決心;然而俄羅斯堅拒歸還,導致日俄關係長期緊張,未來亦可能因領土爭端而爆發衝突,使日本陷入危險的戰略境地。

日本隔著黃海與中國為鄰。歷史上,日本侵略中國並犯下南京大屠殺等滔天罪行,卻至今仍有政客否認侵華戰爭與屠殺事實,徒增中國人民的痛恨,這是日本最不智之舉。反觀聰明的德國人,坦承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與屠殺猶太人的罪刑,不僅公開懺悔、誠懇道歉,甚至德國總理布蘭特(Willy Brandt)曾在波蘭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以真誠行動化解民族仇恨。相對之下,日本不但不承認侵略與屠殺的罪責,反而以「保衛戰」的名義美化侵略行為,並將原子彈轟炸描繪成自己是受害者,理所當然難以獲得受害國與受難者的諒解。

如今高市早苗上台,加上與自民黨聯合執政長達26年的公明黨退出聯盟,失去了「愛與和平」取向的公明黨制衡;若高市與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國民民主黨合作組閣,其政權勢必更向右傾。此舉不僅使日本內政更加保守,也可能為東北亞局勢帶來新的變數。在外交上,依照高市與美國的親密關係,日本極可能更加配合美國的「圍堵中國」政策,而美國也可能默許日本修改《和平憲法》,支持其強軍政策,讓日本再度走向「軍國主義」的道路。

 

二戰期間的兩個侵略國家——德國與日本——在戰敗後對戰爭罪行的反省可謂天壤之別。戰敗後的德國,從政府到民間,深刻檢討並立法、教育人民反思戰爭,警惕勿重蹈覆轍;但日本卻從未真正反省,對發動侵略戰爭與屠殺他國人民的罪行,不僅缺乏誠懇的官方道歉與賠償,反而在教科書中否認史實,甚至美化侵略為「自衛行動」。更令人痛心的是,對於戰時強徵慰安婦的暴行,日本政府仍拒絕道歉與賠償。這樣的態度,如何能讓受害國家與人民釋懷?歷史創傷尚未癒合,如今又面臨新一波右翼崛起,若高市早苗上任後重走「軍國主義」的老路,只會加深中日之間的新仇舊恨。而當今的中國,早已非清末民初任人宰割的舊中國。若日本再度挑釁、激化矛盾,讓新仇舊恨一併爆發,恐怕最終將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