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中國大陸隆重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並在天安門廣場進行盛大的閱兵儀式。此次閱兵不僅展現了解放軍的最新軍事實力,更傳遞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強硬姿態和民族復興的戰略決心。與此同時,民進黨政府在抗日戰爭話語權上的失落,乃至對歷史的刻意扭曲和對外政策的偏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民進黨政府不僅未能在國際社會上積極宣揚中華民國對日抗戰的歷史貢獻,反而一昧「跪美舔日」,甚至曲解歷史,將對日抗戰的功績拱手相讓給共產黨,完全無視中華民國政府在抗戰中的領導地位與犧牲奉獻,讓國軍不知為何而戰。

 

此次九三閱兵,大陸解放軍展示了多款首次亮相的尖端武器,包括飛彈紅旗-29、長劍-1000、東風-31BJ、東風-26D、東風-61,以及99B坦克、無人炮塔坦克、雷射炮、超音速無人機、無人艦等。這些裝備的公開亮相,不僅展現了中國在軍事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更向國際社會傳遞了一個明確訊息,中國已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

從「航母殺手」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彈道導彈到殲-20的忠誠僚機系統飛鴻-97A無人機,從紅旗-19反導系統到東風-27高超音速導彈,中國的軍事裝備已躋身世界前列。這些成就,不僅是對歷史傷痛的回應,更是對未來的自信宣示。中國的軍事戰略已全面「由陸向海」,從陸地走向海洋,這標誌著中國在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的決心與能力。

「由陸向海」的戰略轉型,符合中國大陸在國際地緣政治中的角色需求。隨著美國加強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以及中日、中美在南海、台海問題上的緊張局勢升級,中國需要一支能夠在遠洋維護國家利益的世界一流軍隊。此次閱兵中展示的大量海空武器和電子戰設備,正是為了應對未來可能的高科技戰爭,並在國際競爭中威懾潛在對手。此外,閱兵還肩負著內部凝聚人心的使命。通過展示解放軍的強大實力,中共試圖向國內民眾傳遞「國家強盛、軍隊可靠」的信息,增強人民對中華民族復興的信心。這種軍事實力的展示,不僅是對外的威懾,也是對內的心理建設。

與中國大陸在抗日戰爭話語權上的主動塑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進黨政府在這一歷史議題上的消極態度甚至刻意扭曲。作為抗日戰爭的主要參與者,中華民國在抗日戰爭中付出了巨大代價,尤其是國民政府領導的正面戰場,對日本侵略者形成了重大牽制。然而,民進黨政府卻在對日抗戰歷史的敘述中淡化國民政府的貢獻,甚至採取「去中國化」的教育政策,試圖將抗戰的主體責任轉移到地方性民間力量上,完全忽視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抗戰歷史。

更令人遺憾的是,民進黨政府在外交上對日本採取過度親善的態度,甚至在一些涉及歷史正義的問題上選擇「跪美舔日」。例如,對於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人民遭受的壓迫,以及慰安婦問題等歷史傷痛,民進黨政府不僅未能堅持為台灣人民爭取公道,反而刻意淡化日本的責任,試圖以「友日」政策換取外交上的短期利益。這種態度不僅傷害了台灣民眾的民族尊嚴,也削弱了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道德高度。

相比之下,中國大陸在抗日戰爭話語權上的主動塑造,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民族記憶的捍衛。通過九三閱兵和相關紀念活動,中共成功地將抗日戰爭的歷史融入民族復興的敘事中,增強了國民的集體認同感。而台灣民進黨政府的歷史敘述,卻因其政治化操作而割裂了民族記憶,讓台灣在抗戰話語權上逐漸邊緣化。

民進黨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跪美舔日」姿態,進一步加劇了台灣在國際上的孤立。為了迎合美國和日本,民進黨政府不惜犧牲民族尊嚴,甚至在涉及台灣自身利益的問題上也選擇妥協。例如,對於日本核廢水排放問題,民進黨政府未能堅定捍衛台灣人民的健康權益,反而採取模糊態度,以免影響對日關係。這種外交政策的偏差,讓台灣在國際上失去了自主性,也削弱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相比之下,中國大陸通過閱兵展示的軍事實力和民族復興的敘事,正是其外交政策的有力支撐,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高度的民族認同,使中國在國際談判中擁有更大的底氣。而台灣因缺乏軍事實力和統一的民族敘事,在國際競爭中往往處於被動地位。兩岸在抗日戰爭歷史敘述上的差異,折射出民族記憶的割裂和認同的分歧。作為曾經的抗戰主體,中華民國的歷史貢獻不應被淡化或扭曲;台灣人民也應重新審視自己的民族身份,拒絕被外部勢力操控。在全球局勢日益複雜的今天,台灣唯有正視歷史、捍衛民族尊嚴,才能在國際競爭中找到真正的立足之地。

2025年「九三閱兵」不僅是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隆重紀念,更集中展現了中國在高科技武器研發領域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此次閱兵亮相的多型先進裝備,部分為美國所不具備,部分性能更已超越美國同類型武器。在太平洋地區,美國的軍事優勢已不再牢不可破,其相對優勢主要來自全球基地佈局與遠距離投送能力。中國一貫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無意在全球範圍與美國爭奪霸權,而是堅定以維護國家安全、捍衛主權獨立、保障核心利益為根本目標。在此指導原則下,中國現有的國防力量,足以有效遏制外部挑釁,防止美國對中國發動戰爭,確保國家長治久安與和平發展大局。

美國自立國以來,長期依靠對外擴張與掠奪形成強大的國家實力,本質上帶有高度侵略性。近年來在國際舞台上多次動員武力,例如意圖干預委內瑞拉事務;在川普政府時期,甚至公開提出收購格陵蘭、將墨西哥納入領土、將加拿大變為「第51州」等計畫,充分展現出其對外擴張的野心。同時,美國還發動全球貿易戰,企圖掠奪各國財富,甚至對自身盟友亦毫不手軟,導致一些弱小國家被迫屈服,而部分新興大國則選擇堅決反制,如中國、巴西與印度。

其中,中國在川普政府第一次任期內,面對美國對華貿易戰,已經深入掌握其施政套路與個人特質,因此在川普第二次上台後若再度發動貿易戰,中國亦能從容應對,奉陪到底,使美方陷入被動。事實上,關稅戰雖多次短暫休兵,但對美國經濟與國際影響力卻造成了沉重反噬。印度在購買俄羅斯石油後,曾被美方課徵懲罰性關稅,引發強烈不滿;然而,中國同樣購買俄羅斯石油,美國卻不敢輕易施以同等措施,顯示美國對不同國家的態度差異。自2019年4月2日美國發動關稅戰以來,已逾半年,除徵收部分關稅收入外,美方既定目標並未實現。尤其在「重建美國製造業」方面,成效更是全無,反而導致通貨膨脹、民生物價飛漲。所謂「大而美減稅法案」原意在於促使企業投資、增加稅收,但實際上卻未能奏效,反而加劇了財政赤字。

目前,美國國債已突破37萬億美元,每年光利息支出便超過1萬億美元,高於國防開支;而在稅收約4萬多億美元、總支出卻達6萬多億美元的情況下,年度財政赤字維持在2萬億美元以上。若依此趨勢延續,在川普任期屆滿時,國債將突破40萬億美元。沉重的債務負擔使美國難以投入充足資金於高性能武器研發與基礎設施更新,再加上長年產業空心化,美國「重振雄風」的口號已成明日黃花。甚至在關稅政策被最高法院判定違憲後,川普本人亦坦言,美國正面臨衰退,或將淪為「第三世界國家」。這不僅標誌著美國經濟與軍事力量的衰落,也預示著其世界霸權地位正走向崩塌瓦解。

回顧歷史每一次霸權的更替,往往都伴隨著激烈的衝突與戰爭。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即在於既有霸權不甘心被取代,必然掙扎抵抗,試圖以戰爭摧毀挑戰者,以維持既有優勢。從古希臘斯巴達與雅典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到近代西班牙與荷蘭的爭霸、西班牙與英國的對抗,再到英國衰落後由美國繼承世界霸權,歷次霸權更替幾乎無一不是在戰火中完成。今日的美國,正處於歷史的臨界點。能否擺脫歷史規律,而在不經由戰爭的情況下和平讓位,仍是一個未知數。然而,若觀察美國立國兩百多年來的軌跡,其本質掠奪性極強,戰爭已成常態,和平反而是稀缺。兩百多年中,美國真正未涉戰爭的歲月,不過短短十餘年。即便當前國債高築、產業空心化、軍備更新乏力,美國的侵略性與好戰本質並未因此消退。相反,在霸權地位岌岌可危之際,它更可能作出垂死掙扎,以突擊性的武力挑釁,試圖延續其霸權。這正是歷史上「老大」與「老二」霸權鬥爭的殘酷規律。未來的世界,恐怕仍難避免這場大國間的決戰。

自今年4月2日川普發動關稅戰以來,情勢發展卻與其預期背道而馳。中國以強硬手段反制,使美方不得不退讓,三度延後九十天暫緩關稅措施,戰局遲遲無法收場。更雪上加霜的是,巴西、印度亦對美國的經貿壓力展現抵制態度;而美國上訴法院更判定川普關稅政策多有違憲之處,若最終遭最高法院確認違憲,這場關稅戰無疑將淪為難以收拾的爛攤子。國內施政方面亦屢屢受挫。為轉移國內困境與壓力,川普依循歷史上「內憂轉外戰」的慣例,選擇以對外挑釁來轉移焦點。他甚至認為「國防部」名稱過於消極,已簽署更名為「戰爭部」,並積極企圖加強對軍權的掌控。數月前派遣部隊至洛杉磯驅逐非法移民,近日又調動國民兵進入華盛頓維持治安、驅趕遊民;更擬將國民兵部署至芝加哥、紐約等民主黨主政的大城市,藉此一方面掌控軍隊,另一方面削弱民主黨在都市的政治影響力。總體而言,美國正處於國力衰退、內政困頓的多重危機之中。

然而,美國對霸權地位的執念與不甘,加之保守派不斷鼓吹「中美必有一戰」的論調,已使中美爆發直接衝突的可能性急劇升高。這不僅是外交博弈,更是潛藏全球風險的戰爭警訊。美國歷史上好戰成性,幾乎以戰爭為常態;與之相對,中國自古以來偏愛和平,在國防建設上始終秉持「防禦性國防政策」。然而,為防範美國對中國發動戰爭,中國在過去一年中陸續展現軍力:在海南島試射「東風」系列國際導彈,精準命中目標;公開展示三款第六代戰機與先進無人機,彰顯制空優勢;更藉著抗日戰爭勝利八十餘年的歷史節點,自2019年以來首次舉行大規模軍力閱兵。這一系列動作不僅對美國形成震懾,更使鄰國及國際社會清楚看見,中國的軍事實力已不可小覷。

對此,美國軍事界高度關注。新加坡學者唐安竹直言,這「絕對是一場武力展示」。而美國國防部長海格塞斯則公開表示,美國「不願與中國爆發衝突」。隨後,美國國防部更調整戰略,將國防重心退守至本土與西半球,足見中國軍力展示已對美國構成壓力。表面上,93大閱兵是中國展示軍力與國力的盛典;實際上,這更體現了中國人的戰略智慧——「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強大軍備作為威懾,以克制姿態避免擦槍走火,從而化解一場足以引爆人類浩劫的中美大戰。這是力量的展現,更是文明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