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第27屆參議院選舉中面臨執政聯盟失利的困局,這一結果使自民黨與公明黨的執政聯盟失去參議院的過半數席位,形成少數派政府。石破茂在選後記者會上表態,儘管遭遇政治挫折,他仍堅持留任首相。然而,此舉在日本政壇引起廣泛爭議,尤其是與歷史上橋本龍太郎及安倍晉三因參議院選舉失利而辭職的先例形成鮮明對比。在當前的政治局勢下,石破茂的執政前景充滿挑戰,尤其是在內外壓力交織的情境下,他的政治策略將決定未來的走向。
失去參議院過半數席位後,自民黨與公明黨的執政聯盟在立法過程中將面臨更大的阻力。在野黨可能聯合起來阻止重要法案的通過,導致政府施政效率下降。尤其是涉及經濟改革、外交政策等重大議題時,執政聯盟的弱勢地位可能使政策推動陷入僵局。這與台灣目前朝小野大的情況十分相似,賴清德指派的卓榮泰內閣也遭遇在野黨強力監督,而無法為所欲為,執政的民進黨竟然利用罷免國會議員門檻極低,進而發起大罷免行動,想要扭轉民進黨在國會居於少數的頹勢。
石破茂選擇留任首相的決定引發黨內外的批評。自民黨內部可能出現反石破勢力,要求他為選舉失利負責並下台。此外,民眾對執政聯盟的失望情緒可能進一步削弱政府的公信力,增加政治不穩定的風險。在國內政治困局的同時,石破茂還需應對來自美國的關稅壓力。美國可能要求日本進一步開放市場或接受不平等的貿易條件,這將對日本經濟造成衝擊。如果石破茂無法有效應對這些問題,他的領導能力將受到質疑。
石破茂的政治前景取決於他能否在內外壓力下找到突破口,重建執政聯盟的信任並穩定政局。作為少數派政府,石破茂可以嘗試與部分在野黨合作,以確保重要法案的通過。這需要他展現靈活的政治手腕,通過妥協與談判形成跨黨派支持。然而,這種策略可能面臨在野黨的強硬態度,合作的難度較高,他也宣布不會與在野黨組聯合政府。
另外石破茂可以利用選舉失利的契機,推動自民黨內部改革,重新凝聚黨員支持。但他需要展現更強的領導力,提出具體的政策措施來應對國內外挑戰,挽回民眾信任。如果執政困局無法化解,石破茂可能選擇解散眾議院,通過提前大選尋求新的民意授權。然而,這一舉措存在高風險,若選舉結果不利,可能進一步削弱自民黨的政治地位。
台灣民進黨賴清德利用罷免機制對付在野黨,這一策略在日本是否具有可行性值得探討。日本的政治制度不同於台灣,罷免機制主要針對地方議員或市長,並未廣泛應用於國會議員。此外,罷免程序繁瑣且耗時,石破茂若試圖利用罷免手段削弱在野黨,可能引發更大的政治紛爭,進一步激化對立。關於石破茂是否可以效仿台灣民進黨賴清德發動大罷免來對付在野黨,這一策略在日本的政治環境中實施的可能性較低,日本的政治文化強調協商與妥協,罷免在野黨的行動可能被視為激進和不負責任,進一步加劇政治對立。日本的憲法和法律對罷免程序有嚴格規定,實施罷免需要廣泛的民意支持和法律依據,這在當前局勢下難以實現。罷免行動可能引發民眾的反感,認為政府濫用權力,這將進一步削弱石破茂的支持度。
石破茂面臨的執政困局是一場政治考驗,他的應對策略將直接影響日本的政局穩定與未來走向。在少數派政府的情境下,他需要展現靈活的政治手腕,通過尋求合作、推動改革或提前選舉等方式化解危機。同時,他必須有效應對美國關稅問題,維護日本的經濟利益。至於是否採用台灣式「大罷免」策略,雖然在日本的制度環境下難以直接實施,但石破茂可以借鑒其中的政治操作技巧,通過基層動員、輿論戰與政策攻勢重建執政聯盟的信任。未來,石破茂的政治前景將取決於他能否在多重困境中找到突破口並展現領導能力。
賴清德認美國為「老爸」、日本為「大哥」,但這位台灣的「小弟」如今正步步驚心,左右為難。日本方面,石破茂在這次參議院選舉中慘敗,未能取得過半席次,卻仍表示不願下台。在野黨又無力組成執政聯盟取代自民黨,因此石破茂繼續擔任首相的可能性極高,然施政將面臨重重掣肘與制約,請石破茂免驚,倒是可以「參考」台灣賴清德的奇招。為了掌控立法院,他大動干戈發動史無前例的大罷免行動,企圖透過國家機器與行政資源,把在野黨議員一個個罷免掉,讓民進黨成為國會多數。這樣的行徑,簡直是民主政治的一大污點,堪稱世界首創,卻也是民主倒退的最佳範例。然而,7月26日的大罷免行動最終以慘敗收場,重重打臉賴清德,也證明台灣人民並非任其擺布。賴清德未能達成「權力一把抓」的陰謀,自然也無法為所欲為地推動其政治野心。賴清德一無宏觀治國能力,更欠缺為民著想的政見與格局。他只有鬥雞般的鬥志與本能,熱衷清算異己、分裂族群,把人民區分為「自己人」與「雜質」。在他眼中,只要不支持他、批評他,都是該被剷除的敵人。他甚至動念修改刑法第一百條,試圖重回老蔣時代,以「政治犯」之名對付異議者,令人心驚。
而面對國際強權,賴清德的表現更是奴顏婢膝。美國於4月2日宣布對各國實施對等關稅,日本被課以36%重稅,經過多輪談判未果。石破茂雖手中無籌碼,仍敢與川普叫板,最終爭取將對日關稅降至15%,保住日本關鍵汽車產業,展現出身為國家領袖的抗壓與底線。反觀賴清德,尚未收到美方關稅通知,就自動掀開家底與底牌,承諾零關稅、對美投資大增,毫無戰略可言。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赴美後,台幣應聲升值近三元至29.5匯率,重創保險業、科技業(台積電)…等主要經濟支柱。尤其離譜的是,美方是否與賴政府已有默契,遲遲未對台灣公布關稅調整,刻意等到7月26日罷免投票結束、塵埃落定後,才公布對台政策。為了私利政治算計,竟將整體經濟與民生犧牲於權力操作之下,這是何等不負責任的執政者!
若大罷免成功,賴清德即可掌控行政與立法權,進一步以「務實台獨」的名義推動激進路線,但事實上,若真敢宣布台灣獨立,便是兩岸衝突全面爆發的起點,根本是自尋死路。賴清德的「務實台獨」不過是選舉語言,是騙取選票的政治技倆。因此,我們海潮智庫一再提醒:賴清德是一位善於操弄情緒與輿論的政客騙子,他不斷以「對抗中共」為名,包裝自己的執政失能與權力貪婪。人民若繼續被其欺騙,不僅選票被騙,未來也將被斷送。在任何成熟的民主國家,只要執政黨無法過半,皆應謙卑籌組聯合政府,尋求共識與合作,從未見過有政黨試圖透過發動大規模罷免在野議員,強行轉化成國會多數。賴清德的做法不僅違背民主精神,更讓台灣成為國際民主政治的笑柄。對比日本,自民黨在參衆兩院均未過半,石破茂依舊選擇以少數黨姿態維持政局,並未濫權罷免其他黨派議員。如此高下立判,今天賴清德的一意孤行,終將成為民主政治的負面教材。所謂「台獨有望」的幻想,只會招致台海戰火,犧牲的是全體台灣人民的未來與生命安全。我們海潮智庫再次嚴正規勸賴清德:懸崖勒馬,回頭是岸。政治不是鬥爭,不是權力遊戲,更不是讓你滿足個人野心的舞台。若再一意孤行,歷史將給你無情的審判,人民亦將給你沉痛的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