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智庫創辦人 / 王義雄 律師

賴清德總統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針對兩岸關係發展表示希望中國「張開拳頭」,還引用「手上拿著槌子,你眼中看的都是釘子」的比喻,呼籲用對話取代對抗,用交流取代圍堵。這番看似溫和理性的表態,在表面上展現了願意改善兩岸關係的善意,然而仔細檢視賴政府上任以來的實際作為,卻發現其言行之間存在巨大落差,甚至可以說是完全背道而馳。

綜合各界的評價,賴清德「言行不一是最大問題」。這個說法可謂一針見血,因為賴清德一方面高喊要向大陸遞橄欖枝,另一方面卻在政策層面不斷製造兩岸對立,在內政上持續撕裂社會,完全違背了其所宣稱的和解理念。賴政府推出的「國安十七條」明確將大陸定性為「境外敵對勢力」,這種充滿敵意的定位與其口中的「張開拳頭」形成強烈對比。如果真心希望改善兩岸關係,又怎能在法律層面將對岸視為敵人?這種做法無疑是在制度化地製造對立,為未來的兩岸交流設置更多障礙。

首先,在兩岸關係上,賴清德的言論與政策形成鮮明對比,他一再強調希望大陸示以善意,卻在實際行動中將大陸定位為「敵對勢力」。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國安十七條」的推出,這項政策將大陸明確列為「境外敵對勢力」,強化了對兩岸交流的管制與監控。表面上,這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但實質上卻是借國家安全之名,行政治打壓之實。賴清德在專訪中談及「張開拳頭」,但他的政府卻在政策層面緊握「鐵拳」,將任何與大陸有關的活動視為潛在威脅。這不僅阻礙了民間交流,更製造了恐慌氛圍,讓台灣民眾在兩岸議題上陷入二元對立。試想,如果真心希望對話,為何不先鬆綁這些限制?這種言行不一,只會加劇兩岸緊張,讓和平成為空談。

再者,賴政府對大陸配偶的政策,更是赤裸裸的歧視與不公。根據相關規定,大陸配偶若無法取得放棄中國國籍的證明,就面臨遣返的命運。這項政策看似是行政程序,實則充滿意識形態偏見。賴清德宣稱要「張開雙手」,但他的政府卻對這些跨越海峽的家庭揮舞「遣返大棒」。這些大陸配偶多為台灣社會的基層勞動者,他們的家庭往往是兩岸融合的縮影。強迫他們放棄原籍,等同於撕裂家庭紐帶,製造人道危機。更荒謔的是,這項政策並未真正提升台灣安全,反而讓無數家庭陷入困境。據統計,台灣有數十萬大陸配偶,他們的權益被當作政治籌碼,犧牲在台獨意識形態的祭壇上。賴清德的和平言論,在此顯得格外虛偽:他呼籲大陸示善意,卻對大陸民眾施以嚴苛對待,這豈非自相矛盾?

在文化與言論自由領域,賴政府的作為同樣令人側目。針對在大陸發展的台灣藝人,政府一再施壓,禁錮他們的言論自由,不能對大陸「歌功頌德」。這不僅違反了民主社會的言論自由原則,更暴露了賴清德內心的不自信。台灣藝人如周杰倫、蔡依林等,在大陸市場獲得巨大成功,本應是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梁。但賴政府卻將他們視為潛在的「統戰工具」,透過媒體監控和輿論壓力,迫使他們噤聲。賴清德在出訪時談及「張開雙手」,但他的政府卻在國內製造寒蟬效應,讓藝人不敢表達真實想法。這類政策不僅扼殺了文化多元性,更讓台灣在國際上被視為封閉保守。言行不一的後果,是台灣文化產業的萎縮:藝人被迫選擇邊站,兩岸文化交流淪為政治犧牲品。

軍事政策是另一個言行不一的焦點。賴清德一邊喊話和平,一邊配合美國軍工複合體,大肆採購軍武,浪費民脂民膏。台灣近年軍購預算屢創新高,卻多為美國淘汰或過時裝備。有些武器遲遲未到貨,有些則是「不入流」的防衛型裝備,無法真正改變兩岸軍事平衡。這些採購不僅耗費巨額稅金,據估計,2026年軍費將超過9500億新台幣,更讓台灣經濟負擔沉重。賴清德宣稱要「休養生息」,但他的政府卻在軍事上「揮霍無度」,將資源投入無底洞般的對抗。這豈非「手上拿著槌子,看什麼都是釘子」?更諷刺的是,這些軍購往往伴隨著美國的政治壓力,讓台灣淪為美中博弈的棋子。賴清德的和平言論,在此顯得蒼白無力:如果真心求和,為何不轉向外交對話,而是強化軍事對峙?

在內政層面,賴清德的言行不一更直接導致台灣社會的撕裂與內耗。他宣稱要展開朝野對話,卻將在野黨視為「假想敵」,一年多來大搞「罷免運動」,製造社會仇恨。從立法院的亂象到地方選舉的對立,賴政府施政毫無建樹,卻不停內耗台灣資源。經濟停滯、民生凋敝,卻以意識形態為優先:推動台獨教育、強化綠營媒體控制,讓社會陷入藍綠對立的泥沼。賴清德談及「休養生息」,但他的作為卻是「製造撕裂」—將台灣民眾分為「親中」與「反中」,忽略了真正的民間需求。這種內耗不僅浪費時間,更讓台灣在全球競爭中落後。試問,如果真要對話,為何不先放下黨派成見,聚焦經濟發展?

賴清德的言行不一現象反映了當前台灣政治的深層問題:政治人物習慣於說一套做一套,缺乏基本的誠信原則。這種政治文化不僅傷害了民主制度的威信,也讓社會失去了前進的方向。一個負責任的政治領袖應該言行一致,如果真心希望改善兩岸關係,就應該在政策層面展現相應的誠意;如果認為兩岸注定對抗,也應該坦誠地向民眾說明,而不是玩弄兩面手法。賴清德目前的做法既無助於兩岸和解,也無益於內政改革,更不利於民主發展。台灣社會需要的是真正具有政治智慧和道德勇氣的領導者,而不是善於表演卻言行不一的政客。只有回歸誠信政治,台灣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找到真正的出路。

賴清德在大罷免大敗之後,面對媒體專訪時聲稱要「與大陸和平相處,展開對話與交流」,並強調要在「對等與尊嚴」基礎上進行,還要求大陸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與「台灣的民意」。話說得冠冕堂皇,但問題在於:賴清德自己有真正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嗎?主張台獨,本質上就是要推翻現行中華民國憲法,一旦台灣宣布獨立,憲法即告廢止,中華民國這個國號自然煙消雲散。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自己尚未真正承認、維護中華民國的存在,卻轉頭要求大陸必須「正視」?這豈不是自相矛盾、邏輯荒謬?再者,賴清德口口聲聲說要大陸正視「台灣民意」。但他自己真的重視過嗎?民意所盼的是改善民生、促進經濟、安居樂業,而不是終日陷於政治權謀與意識形態鬥爭。台灣人民渴望的是兩岸和平而非戰爭,可賴清德卻一面暗推台獨,一面揮霍血汗錢購買美國過時武器,為了討好華府而將民眾的安危作為籌碼。既然自己對民意充耳不聞,又憑什麼要求大陸「傾聽台灣民意」?如果大陸真的反問:「你自己都不正視民意,為何要求我們正視?」賴清德又該如何回答?說到底,若真要對話,就不該自設枷鎖,不該滿口雙標。只有拿出真誠與誠意,才能打開僵局;否則,空談「尊嚴對等」不過是虛偽的政治口號。

賴清德在 9 月 8 日接受專訪時高喊:「兩岸一定要對話,用對話取代對抗,用交流取代圍堵。」然而,既然口口聲聲說對話交流必要,為何現實作為卻完全相反?為何人民僅僅去參觀 92 閱兵就要遭到追究?為何遲遲不開放陸生來台求學?為何兩岸觀光停擺?為何陸配處處受刁難?這些問題一個比一個尖銳,正揭穿了賴清德「對話交流」不過是空洞的政治口號。身為國家領導人,言而無信是最大的恥辱。說要對話,卻行動上不但拒絕交流,還處處設限。這種言行不一,不僅耗盡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更讓對岸看清:你只是在耍嘴皮子忽悠,而不是要真心化解對立。

更荒謬的是,賴清德自詡「務實台獨工作者」,如今既已掌控大權,又是三軍統帥,若真有膽量,為何不乾脆宣布台灣獨立?這不正是他最「務實」的時機嗎?然而他不敢,因為心裡清楚:台獨必然迎來戰爭,而一旦戰爭爆發,台灣必敗無疑。正因認清台獨是死路,他才口頭呼喊「對話交流」來麻痺社會,掩飾內心揮之不去的台獨幻想。結果是什麼?政策上說一套做一套,施政方向背離民意,把百姓血汗錢當作籌碼,源源不絕送進美國軍火商的口袋。這種背離人民、討好美國的行徑,不僅是對台灣社會的背叛,更是對歷史的罪責。賴清德既然自己都不敢實踐所謂「台獨理想」,卻還要虛張聲勢地要求兩岸對話;既然明知民意渴望和平,卻反而把台灣推向危險的邊緣。如此自相矛盾、言行背離的領導人,憑什麼談「誠信」?憑什麼代表人民?

賴清德既然明知「台獨無望」,理應將施政重心回歸民生與經濟發展。然而從行政院編列的預算來看,國防軍費高達九千五百多億,雖未達美國所要求的 GDP 5%,卻已佔總預算龐大比例,直接排擠了對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的投入。傳統中小企業正因美國關稅而遭受重創,卻無法獲得政府必要的財政支撐。如此施政,所謂「重視民生、發展經濟」豈不淪為空談?人民如何再信?更可笑的是,編列龐大軍費卻連自願役士兵薪資調升至六萬元都不願意編列。士兵待遇被忽視,士氣自然低落;在這種情況下,戰時如何讓士兵願意為台灣流血犧牲?士兵若不知為何而戰,再多的武器有何用處?結果只是大肆購買軍火來迎合美國的要求,卻不願改善軍中基層待遇,軍心渙散,戰力何來?

截至目前,台灣已為美國武器支付超過六千億美元,卻遲遲未收到應有的交付。賴清德仍執意繼續編列龐大預算購買美國軍火,只為滿足華府的指令。這不是守護台灣,而是赤裸裸地揮霍台灣人民血汗錢,將民脂民膏送進美國軍工複合體的口袋。然而更殘酷的現實是:一旦兩岸衝突爆發,美國真會為台灣「兩肋插刀」嗎?勿自欺欺人。以當前美國的國力與軍事實力,早已無力在西太平洋與大陸抗衡。連美國自身兵推都承認,若在西太平洋與中國爆發衝突,美國必敗無疑。美國國防戰略已明確轉向,以防衛本土與西半球為重,所謂「保護西太平洋利益」只是虛張聲勢。其所謂「協防台灣」,實際目的不過是逼迫台灣無止境地購買美國軍火,直至財政被掏空。而賴清德呢?一面高喊「關心民生」,一面卻甘願做美國的提款機;一面宣稱「發展經濟」,一面卻犧牲人民福祉。結果不是建設台灣,而是養肥美國;不是改善人民生活,而是壓榨台灣社會。如此領導,談何誠信?談何為民?

賴清德執政一年多來,以政治掛帥,與在野黨爭鋒相對,爭論不休,政績掛零,早已喪失民心。大罷免慘敗後,他才改口聲稱要把施政重心轉回「民生與經濟」。然而,空口承諾並不能取信於民,問題在於:你是否真正認清現實?首先,你必須徹底思索:台獨思想在當前局勢下能否實現?依賴美國是否可靠?美國為何要協助台灣?其真正目的何在?以現今美國的國力與軍力,是否真有能力與大陸對抗?若美國無力保台,單憑台灣一己之力,能否抵擋大陸攻勢?若不能,你賴清德是否真要採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政策?其後果又將如何?倘若兩岸爆發戰爭,台灣這塊蛋卵之地,人口稠密,極可能步上加沙的悲慘覆轍。屆時,你賴清德能逃得了嗎?即便苟且偷生,保下一條性命,難道心中毫無愧疚?你曾公開暗示「寧為戰死,也不願投降」——但請問:有必要將青春年華的年輕人、無辜的老百姓一併拖入戰火,陪你殉葬嗎?既然聲稱要重視民生與經濟發展,就應徹底放棄台獨幻想。若仍抱殘守缺,言行不一,只會失去人民信任,剩下的兩年多任期必將一事無成。唯有清除這種心理障礙,才能在施政上展現實質作為。而最關鍵的,就是兩岸關係。擺在台灣眼前,沒有比兩岸問題更重大的挑戰。若兩岸關係處理不好,任何施政藍圖都將步步受阻。要理順兩岸,就必須先拋棄敵意,徹底檢討現行對大陸政策中一切帶有敵對色彩的措施,迅速排除,全面開放兩岸人民交流,讓彼此的隔閡逐步消解,以實現兩岸人民真正的心靈契合。這才是務實之道,這才是領導者的責任。

賴清德若真想在歷史上留下足跡,便不該執迷於對抗與挑釁,而應立志化解兩岸可能的衝突。我們海潮智庫建議:立即召開跨黨派國是會議,邀集民間公正人士參與,共同凝聚共識,推舉常設談判代表,與大陸展開嚴肅而務實的和平談判,探索一條雙方皆可接受的出路。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結束長達數十年的分離,為兩岸人民帶來安定與希望。歷史不會給予無謂的空談者掌聲,只會銘記勇於承擔責任、化解戰禍的領導者。賴清德若仍沉溺於虛幻的台獨夢境,終將被歷史遺棄;若能放下偏執,以人民福祉為念,則或許還能贏得一個改寫命運的契機。歷史的考卷已擺在眼前:你是要成為帶領台灣走向和平繁榮的締造者,還是把人民拖入戰火深淵的罪人?答案,只能由你的抉擇來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