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的外交轉向引發東亞格局新思考,這位曾以「親中反美」著稱的政治人物,近期提出「務實外交」理念,主張在美中博弈中保持戰略平衡,將韓美同盟定位為「合作平臺」而非「意識形態枷鎖」。此一轉向恰似一面照妖鏡,映照出臺灣民進黨政府「親美仇中」政策的致命盲區,當韓國選擇拆解意識形態桎梏時,臺灣卻主動給自己套上戰爭的絞索。
李在明的政策轉型絕非政治投機,而是基於朝鮮半島地緣現實的清醒認知。在朝鮮核威脅未解的背景下,李在明既維持韓美軍事同盟的威懾力,又拒絕加入美日韓反中軍事集團。今年5月韓中貿易額突破390億美元(占韓外貿總額28.7%),使其清醒認識到:將中國定位為「戰略對手」無異于經濟自殺。
李在明政府將美日安保條約與韓美同盟切割處理,在半導體供應鏈重組中既配合美國技術管制,又保留與中國合作的彈性空間。面對朝鮮導彈試射頻發,韓國國防白皮書(2025)刪除「朝鮮是敵人」表述,建立西海軍事熱線。這種「對抗中求共存」的危機管理機制,正是避免擦槍走火的關鍵設計。這種「戰術性站隊、戰略性自主」的微操,恰是台灣民進黨政府最匱乏的政治智慧。
民進黨政府在2024年編列6000億新臺幣軍購預算(GDP占比2.5%),更在澎湖部署美制岸基魚叉導彈。這種將臺灣武裝成「東亞火藥桶」的做法,是直接挑釁對岸。當美軍特種部隊以「協訓」名義進駐台東,實則將臺灣推前為中美衝突的戰場前沿。
民進黨操弄「抗中保台」意識形態,導致兩岸協商機制全面癱瘓。對比韓國保留開城工業園、金剛山旅遊等朝韓合作項目,臺灣連金門漁船事件都拒絕談判。當李在明呼籲「不要讓歷史問題綁架未來」時,民進黨卻在炒作「海峽中線」幻象,這種政治豪賭正在點燃武統倒計時。
從歷史反復驗證,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生存法則,從來不是選邊站隊,而是成為不可或缺的平衡支點。李在明務實地將韓美同盟從「神主牌」降格為「工具箱」,恰是為韓國贏得戰略迴旋空間;而民進黨將臺灣綁上美國戰車的政治狂熱,正在把寶島變成太平洋版的「加沙地帶」。當韓國總統府青瓦台的外交官們徹夜推演危機預案時,民進黨的政客們卻沉溺在「美國會保衛臺灣」的童話裡,這不僅是政治幼稚,更是對臺灣2300萬生命的犯罪。台海的和平密碼不在華盛頓的承諾裡,而在北京與臺北的對話桌上。拒絕成為棋子,方能避免淪為棋盤。
美國對台灣從來只是敲詐勒索,不斷地推銷戰爭威脅及販賣武器,把台灣當成與中國戰場前緣,2025年6月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Pete Hegseth)高調宣稱「美國將戰鬥並取得勝利以保衛台灣」,試圖以「威懾中國」的豪言掩蓋政策矛盾。然而,此說法與前總統川普「要求盟友支付保護費」的言論形成荒誕對比,更暴露美國長期以來「口惠而實不至」的戰略本質:以「和平」為名行「謀利」之實,通過誇大戰爭威脅綁架盟友、推動軍售,最終將地區安全淪為資本遊戲的籌碼。
香格里拉對話會本為和平而生,卻遭美國扭曲為軍售伸展台。當戰爭販子披上和平外衣,世界更需擦亮雙眼,真正的威脅非源於崛起的大國,而在於美國霸權的貪婪與虛偽。過去五年,美國對台軍售總額突破200億美元,僅2024年即簽署包括F-16V戰機升級、反艦導彈在內的數十億美元訂單。赫塞斯演講後,雷神、洛克希德·馬丁等巨頭股價應聲上漲,印證「戰爭敘事」與資本市場的共生關係。
美國對台灣的甜言始終是與歷史脈絡相背離的,從1979年《台灣關係法》以來的「戰略模糊」,到近年所謂「戰略清晰」的操弄,美國始終迴避明確防衛承諾,赫塞斯的激進表態不過是臨場表演。這種矛盾非源於政策失誤,而是精心設計的「雙軌策略」,透過模糊承諾維持台灣問題的「可控緊張」,既滿足國內軍工集團需求,又迫使盟友加深對美依賴。
美國以「中國威脅」為黏合劑,強化美日韓三方軍事協調,推動日本突破「專守防衛」、擴軍備戰,並施壓東南亞國家選邊站隊。此舉掩蓋了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退縮對信譽的損害,試圖將「棄烏保台」包裝為「戰略聚焦」。川普時代「美國優先」與拜登「印太戰略」的撕裂,需以外部威脅轉移矛盾。台海議題成為兩黨罕見的共識點,背後是軍工游說集團對國會的滲透。
1979年美台「斷交」後,美國仍持續對台軍售,卻在1996年台海危機時僅派遣航母「觀望」,未採取實質行動;2022年裴洛西訪台引發危機後,美軍迅速撤離周邊艦隊,留下台灣獨自承擔後果。美國曾鼓動烏克蘭放棄核武器並承諾「安全保障」,卻在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中袖手旁觀;2025年,川普更公開要求烏克蘭「以領土換和平」,印證「保護」實為空頭支票。
從阿富汗撤軍拋棄盟友,到煽動敘利亞內戰後抽身,美國的「安全保證」本質是「低成本干預」:以口號換取地緣槓桿,一旦代價過高即果斷棄子。美國從不為價值觀而戰,只為利益而戰。赫塞斯所謂「戰鬥並取勝」,前提是戰爭符合美國經濟與政治成本計算,否則盟友終成棄子。
當今國際局勢風雲變幻,美國長期以來的霸權地位亦逐漸動搖,隨著國力相對衰退,美國已無法再像過去那般揮舞「大棒」威懾他國,其貿易手段強徵關稅的策略,不過是帝國夕陽下的最後掙扎。然而,這種以保護主義為手段的強硬作為,非但未能達成既定目標,反而加速了國際秩序的重整。面對美國發動的貿易戰,中國迅速洞察川普政經特質與談判套路,果斷採取「不跪、不讓、奉陪到底」的戰略方針,中國不僅以對等關稅反制美方,還善用稀土資源作為戰略籌碼,對美國高科技產業形成實質性壓力,這種有備而來、堅定不退的態度,顯著削弱了美國的施壓效力。
在這場博弈中,其他國家亦紛紛效仿,長期以來對美亦步亦趨的日本,在數輪貿易談判中拒絕讓步,顯示出前所未有的自主姿態,而一向被視為美國堅實盟友的歐盟,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美關稅措施予以對等反制。自美國於4月2日宣布對各國實施全面對等關稅後,全球回應之強硬與一致,顯示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已難以為繼。結果,美國不僅未能從貿易戰中獲取實質利益,反而自陷於內憂外患之中,關稅成本轉嫁至消費者,導致國內物價飆升,民眾消費意願下降,市場信心動搖,股市震盪,債市暴跌,國債規模迅速擴大,更雪上加霜的是,過去依賴的盟友紛紛離心離德,昔日帝國光環不再,美國再也難以號令天下。終局之勢,美國唯有退守西半球,從全球霸主走向區域強權的現實轉變,這不僅標誌著美國霸權時代的式微,也象徵著多極世界格局的加速到來。國際社會正進入一個權力更為分散、合作與競爭並存的新時代。
反觀中國,經歷一段時間的韜光養晦,國力得以穩步提升,在經濟、科技與軍事領域實現飛躍式成長。近年來,中國一改過去低調姿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建立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多邊平台,並以「一帶一路」倡議為紐帶,攜手全球南方國家共同發展,致力於打造一個不以掠奪為基礎,而是以平等、互惠、共贏為核心的國際新秩序,贏得了眾多國家的尊重與信任。
在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中國始終未曾忘記歷史留下的創痛,尤其是百年屈辱所遺留的領土問題,台灣問題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這不僅關乎國共內戰的歷史遺緒,更是華夏民族復興之路上無法迴避的核心議題。今日的中國,已具備足以解決台灣問題的綜合實力,若以武力手段進行統一,在軍事上固然可達成目標,卻極可能對血脈相連的台灣同胞造成嚴重傷害,這絕非中國所願。
台灣同胞是無辜的。在歷史洪流中,他們曾被清廷割讓予日本,經歷五十年殖民統治,之後又因國共內戰國民黨退守台灣,長期處於戒嚴高壓統治之下。儘管如此,台灣人民在艱困環境中努力奮鬥,創造了包括台積電在內的科技奇蹟,令人敬佩。如今,面對兩岸統一的歷史命題,若無法以和平方式實現,則台灣人民勢必再次陷入戰火威脅。
我們呼籲大陸領導人,以歷史責任與民族情感為基礎,保持最大耐心,尋求最不傷害人民的和平方式來推動統一,完成民族復興的偉業。我們海潮智庫亦曾探索和平復合的各種路徑,並在此過程中,誠懇勸導賴清德總統,切勿追求虛幻而不可行的「台灣獨立」,以免將台灣人民捲入災難的深淵。
我們理解,台灣在長期特殊歷史背景下,形成了不同於中國大陸的社會觀念與生活方式。日據時期的影響,加上國民黨長期戒嚴統治所留下的歷史創傷,導致部分台灣同胞對華夏民族的認同出現偏差。民進黨執政以來,更刻意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否定台灣作為中華民族一部分的歷史根基,使部分民眾陷入認同混淆,轉而對「台灣獨立」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
賴清德總統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脈絡與政治氛圍中,以「務實台獨工作者」自居,並因此贏得選舉。然而,選舉與執政畢竟不同,身為國家領導人,除需回應民眾的日常需求與福祉,更應具備對歷史的深刻理解與遠見。在兩岸尚未統一、法律上仍屬內戰狀態的現實下,統一是歷史賦予的責任,無論個人是否願意。
賴清德總統在選戰期間曾明確承諾,自己是最有能力帶來兩岸和平的候選人,藉此爭取選民支持。然而,其在520就職演說中卻再次強調「兩國論」,此舉幾乎引爆兩岸緊張局勢,與選前承諾大相徑庭,令人遺憾。海潮智庫在此鄭重提醒賴總統,美國絕非真正會支持台灣獨立的盟友。美國自建國以來即以全球掠奪與霸權為本質,台灣只是其用以牽制中國大陸的棋子。所謂「保護」,實則為軍售與掏空,台灣在這場博弈中,極可能成為犧牲品。若最終無法和平解決,中國勢必以武力統一,屆時即使美國插手,亦難以真正保衛台灣安全,只會造成台灣人民大規模人命損失,使無數無辜百姓成為政治野心的犧牲者。歷史的潮流不可逆,民族的統一勢不可擋。我們真誠期盼,在兩岸未來的發展中,能以最大誠意、最小代價、最和平的方式完成統一,共同迎接華夏民族的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