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中東上空再次被戰機的轟鳴聲籠罩。以色列發動代號「雄獅崛起」的軍事行動,對伊朗首都德黑蘭及核設施實施精確打擊;美國總統川普隨即在社交媒體發出赤裸裸的威脅,宣稱掌握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的行蹤,要求伊朗「無條件投降」。這種帝國主義式的武力恫嚇與軍事冒險,不僅暴露了美以兩國長期以來在中東地區的霸權邏輯,更將中東各民族置於新一輪戰爭災難的邊緣。
美以兩國在中東的軍事行動,絕非孤立事件,而是西方殖民主義傳統的當代延續。從19世紀的「東方問題」到20世紀的石油爭奪,中東地區始終是大國博弈的棋盤,而當地民族的命運則被視為可以隨意擺弄的棋子。1948年以色列建國以來,美國通過數千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將以色列打造成中東地區的「不沉航母」,其戰略目的正是維持西方對該地區的絕對控制。
這種控制體現在三個層面:能源命脈、地緣格局與意識形態。中東擁有全球48%的已探明石油儲量,控制中東就等於扼住全球經濟的咽喉。美以聯盟通過打擊伊朗等不馴服國家,實質上是維護石油美元的霸權地位。2022年伊朗與中國簽署25年全面合作協議,宣布石油貿易將使用人民幣結算,這觸動了美國霸權最敏感的神經。以色列此次行動,表面上是防止伊朗擁核,實質上是打斷中東國家戰略自主的進程。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與以色列自身就是核武國家。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數據,美國擁有5,428枚核彈頭,以色列則擁有約90枚,且拒絕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這種「只許州官放火」的雙重標準,正是霸權邏輯的典型體現。當川普威脅伊朗「無條件投降」時,其話語中流露的正是19世紀殖民者對土著部落的那種優越感與蔑視。
細察中東現代史會發現,該地區的每一次重大衝突背後,幾乎都有美以兩國的影子。從伊拉克戰爭到敘利亞內戰,從也門衝突到黎巴嫩危機,地區國家間的矛盾被系統性放大,而任何可能形成的區域合作架構則被有計劃地瓦解。這種「分而治之」的策略,確保了中東永遠無法形成抗衡西方霸權的統一力量。
以色列在此次行動中展現的軍事技術令人震驚,能夠精確定位並斬首伊朗革命衛隊高級將領,顯示其情報網絡已深度滲透伊朗核心部門。這種能力本可用於反恐合作或區域穩定,卻被用來實施國家恐怖主義行為。美國則提供外交掩護與情報支持,形成一套完整的「軍事-政治複合霸權」體系。兩國配合默契:以色列負責軍事打擊,美國負責外交施壓與經濟制裁,共同對伊朗形成全方位絞殺。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類行動往往引發難以預料的連鎖反應。伊朗已宣布將重啟鈾濃縮活動,沙特等國也可能藉機推動自身的核計劃。中東核武化的風險急劇升高,而這正是美以行動所製造的「自我實現的預言」——通過渲染伊朗威脅來證明打擊的合理性,而打擊行動本身又促使伊朗真正走向核武發展。這種惡性循環的唯一受益者,就是軍工複合體與石油巨頭,他們在中東每場戰爭中都能賺得盆滿缽滿。
「雄獅崛起」行動暴露的美以霸權,實質上是舊秩序最後的瘋狂。隨著全球力量對比變化與去美元化進程加速,西方主導的中東格局正在鬆動。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俄羅斯的戰略存在、印度與中東的能源紐帶,都在重塑該地區的權力地圖。美以兩國愈是依靠武力維持控制,就愈會加速反霸權力量的聯合。
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霸權往往死於自身的過度擴張。美國在阿富汗的潰敗、以色列在黎巴嫩的受挫,都已顯示軍事強權的局限性。當中東各民族逐步覺醒,當全球南方國家加強協作,美以聯盟終將發現:飛彈可以摧毀建築,卻無法摧毀一個民族對自由與尊嚴的渴望;威脅可以迫使暫時屈服,卻永遠無法贏得真正的和平。
以色列人在兩千多年前曾因巴比倫和羅馬帝國的入侵而多次滅國,導致猶太民族流離失所、散居世界各地,形成「猶太流亡」的歷史悲劇。二戰期間猶太人遭逢納粹德國的大屠殺,約有六百萬人遇害。戰後,國際社會對猶太人的同情與支持激增,美國與英國協助推動其建國計劃。1947年,聯合國通過第181號決議,提出「分治方案」,建議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猶太國與阿拉伯國兩國。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國,隨即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在戰爭中蠶食鯨吞如同美國屠殺印地安人般地佔領巴勒斯坦人的領土,導致大批巴勒斯坦人淪為難民。1993年,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領導人亞瑟·阿拉法特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見證下於華盛頓簽署《奧斯陸協議》。協議允許建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並為「兩國方案」鋪路。然而1995年,拉賓遭以色列極右派分子暗殺,導致和平進程受挫,兩國方案自此陷入停滯。之後,以色列自認有美國撐腰,幾次發動中東戰爭,逐漸擴大在約旦河西岸的屯墾區,並持續封鎖加沙地帶,加劇與哈瑪斯及其他巴勒斯坦武裝組織的對立。以色列亦在戰略地區取得軍事控制,如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佔領埃及的西奈半島(1982年歸還)、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以及黎巴嫩南部部分地區。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突襲以色列南部,造成重大傷亡,以色列隨即對加沙發動全面軍事行動,造成大量巴勒斯坦平民死亡,國際間關注人道危機。以色列被指企圖摧毀加沙的行政與社會結構,迫使居民外移。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對伊朗境內目標發動突襲行動,疑似由摩薩德策劃,精準打擊伊朗革命衛隊高層與核設施,造成伊朗在核研究與軍事指揮體系上的重大損失。伊朗發誓報復,並對以色列展開多輪導彈攻擊,導致以色列出現戰略壓力。面對戰事升高,以色列呼籲美國提供軍事支援。總統川普在G7峰會期間緊急返國,呼籲伊朗「無條件停止敵對行為」,但是否真會讓美國陷入新一場中東戰爭,仍具高度爭議。同時,美國邀請巴基斯坦軍方高層訪問白宮,目的是了解其空軍近期使用中國製武器(如JF-17戰機、PL系列導彈)對印度造成的戰術壓制效果,也意圖探知中國是否可能介入此場潛在的區域衝突。美國正衡量是否直接介入以伊衝突,以避免重蹈阿富汗戰爭的長期消耗戰局,進而損耗國力與財政。
中東對中國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是中國能源的生命線所在。中國超過50%的原油進口來自中東地區,特別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和伊朗等國,是支撐中國工業與經濟運轉的關鍵來源。一旦中東陷入動亂,尤其是若美國在此次以伊衝突中進一步掌控伊朗,對中國的能源安全將造成巨大威脅。其二,中東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中繼站。從中國西部經由伊朗,進入土耳其可銜接歐洲;亦可從伊朗延伸至沙烏地阿拉伯,經紅海抵達非洲之角。中東正是亞洲、歐洲與非洲的交會樞紐,是中國經貿、地緣與戰略拓展不可或缺的地區。因此,當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突襲伊朗核設施並暗殺其高級將領與核科學家後,中國外交部迅速發表嚴正聲明,譴責以色列侵犯伊朗主權與領土完整。儘管中國長期奉行「不干涉內政、不介入戰爭」的原則,不太可能直接參與以伊戰爭,但中國可以藉由盟友巴基斯坦對伊朗提供間接支援。
事實上,以色列突襲事件發生後,巴基斯坦立刻發布強硬聲明,不僅譴責以色列行為,甚至表態願意提供「核保護傘」,明確向外界傳遞:在以色列壓迫伊朗時,巴基斯坦願與伊朗站在同一陣線。巴基斯坦可望補足伊朗在防空體系上的短板。此前在印巴衝突中,巴基斯坦利用中國提供的殲-10C戰機、雷達導彈與空中預警系統,成功擊退印軍空襲,展現出中國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效能。這樣的作戰經驗與軍備,若提供給伊朗,將可有效制衡以色列空軍,使其不再能隨意進出伊朗領空、執行精準打擊任務。在面對以色列軍事威脅時,伊朗最佳的戰略並非短期決戰,而是發動「持久戰」:憑藉其廣大國土與近億人口的耐力與深度,以消耗拖垮以色列有限的經濟與軍事資源。若以色列承受不了,呼喚美國出手干預,那麼這場衝突將從地區衝突升級為中東大戰。對中國而言,這正是削弱美國霸權的歷史契機。美國若為保以色列而全面介入戰事,將難免重蹈阿富汗與伊拉克的覆轍,陷入漫長且耗資驚人的戰爭泥沼。此時,中國不需直接派兵,只需透過巴基斯坦,持續供應先進武器與情報給伊朗,便足以拖住美國。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戰爭也將是一場「美式武器」與「中式武器」的較量舞台。美國目前主力武器大多研發於20世紀、80至90年代,雖有技術深度與產能規模,但更新速度慢、維護成本高;相較之下,中國近年軍工快速現代化,許多武器系統在雷達隱形、電子對抗、無人機與導彈機動性上已具有後發優勢。雖在數量與全球部署力上仍不如美軍,但在戰場應用的局部場域中,中國武器可能更具靈活與效率。若戰事持續並拉長,美國軍力與財政將遭受重大壓力,這將可能動搖美國在全球的軍事與經濟領導地位,進一步動搖其霸權基石。美帝國霸權的倒塌,屆時世界建立無霸權、平等的國際秩序或將就此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