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智庫創辦人 / 王義雄

當賴清德以總統之尊巡迴全台推行「團結十講」時,民進黨側翼機器卻正以「罷免潮」與「獵巫行動」系統性肢解台灣社會的信任基礎。這種高層舉著橄欖枝、基層揮舞狼牙棒的荒謬場景,暴露的不僅是政治話術的虛偽性,更是台灣民主深化過程中遭遇的結構性困境。民進黨如同操偶師般,左手拉扯「團結」的絲線呼籲和解,右手卻操控著傀儡大軍持續噴射政治膿液,這種精神分裂式的統治術,正在將台灣民主轉化為一場盛大的權力幻術秀。

 

賴清德的「團結十講」本質上是場精密的符號暴力,當他宣稱「團結不是消滅異己,而是包容差異」時,民進黨側翼正對在野黨支持者發動「罷免轟炸」,透過大罷免製造寒蟬效應及再度一黨獨大的政治場景。這種語言與實踐的斷裂,完美示範了後真相政治的操作模板:將「團結」偷換概念為「對民進黨權力的無條件服從」。值得玩味的是,十場演講選址皆在綠營票倉,與其說是對話,不如說是對同溫層的精神按摩。當領導人將政治溝通降格為單向宣教,所謂凝聚共識不過是權力者對群眾的思想徵用。

相較於賴清德的溫情喊話,民進黨基層的鬥爭引擎卻正在全速運轉。從王鴻薇到羅智強,從里長到校園異議老師,「中共同路人」的標籤如同新型政治新冠病毒,透過社群媒體指數級擴散。這套獵巫SOP已發展成精密產業鏈,網軍側翼負責製造仇恨內容、派系組織提供法律戰彈藥、附隨團體發動道德審判。當賴清德高舉「團結」看板時,民進黨各地方黨部正積極指揮側翼團體及志工蒐集罷免連署書,將在野黨立委打為「賣國賊」、「中共同路人」。這種表裡不一的權力運作,恰似黑幫電影裡教父一邊主持慈善晚宴,一邊指揮手下血洗敵對家族。

賴清德「團結拚獨立」的論述存在根本性謬誤,台獨作為高度爭議性的政治工程,本質就是最極端的社會分裂因子。當他宣稱「先團結再獨立」時,無異於要求民眾先閉眼再觀星。這種邏輯錯亂源於民進黨不敢坦承的政治現實:其台獨綱領與民主程序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任何真正的獨立公投都需超越黨派的全民共識,但民進黨卻將台獨論述與政黨利益綑綁銷售,導致國家認同淪為選舉提款機。

民進黨的團結敘事始終存在致命悖論,既要維持「抗中保台」的衝突動員模式,又需塑造全民共赴國難的祥和景象。這種既要戰爭紅利又要和平獎章的貪婪,導致其話術系統必然崩潰。從「謙卑謙卑再謙卑」到「團結團結真團結」,民進黨的修辭進化史,實質是部民主語言被掏空為權力工具的退化史。2020年民進黨政全強行通過《反滲透法》,否決在野黨的意見,排除負責執行的相關部會參與法律制定,任何人或團體都可能因《反滲透法》被扣上勾結「境外敵對勢力」的罪名,根本是掌權者用來羅織政敵或人民入罪的工具,假民主之名行專制之實。

歷史弔詭地在重演,當年國民黨以「反攻大陸」神話維持威權統治,如今民進黨以「抗中保台」敘事合理化民主倒退。兩者皆以「非常時期」為由凍結民主深化,差別僅在於民進黨的新威權主義學會用進步語彙包裝權力慾望。當民進黨立委操弄修正通過國安五法時,他們正在複製戒嚴時期的思想管制,只不過「匪諜」換成了「中共代理人」,「統一」替換為「獨立」。民進黨的雙面手法實為民主政體的癌變徵兆。當政治團體將「奪權」置於「治理」之上,將「標籤化」取代「對話」,民主便退化成多數暴力的遮羞布。蔡英文2016年就職演說中「沒有人需要為認同道歉」的承諾,如今對照民進黨側翼獵捕「中共同路人」的準戒嚴情勢,顯得格外諷刺。顯示民進黨上下已經罹患「權力中毒症」,為維持執政快感,不惜將整個社會拖入政治對抗的惡性循環。

這場荒誕劇最悲哀之處在於,當權者高喊團結時,手中握著的從來不是橄欖枝,而是隨時準備刺向政敵的匕首。台灣人民何時能看穿提線木偶戲的本質,何時才能真正開始書寫屬於全民的民主敘事。在此之前,所有關於團結的華麗演說,都不過是權力者對自己良心的催眠咒語。當「團結」一詞在台灣的政治語境中徹底失去道德重量,我們才會驚覺,這個社會早已在無止境的相互詛咒中,淪為一座沒有出口的言語牢籠。

賴清德在「十大團結演講」的第二場發言中,提到要「透過選舉罷免的辦法,把雜質擊掉」。這樣的措辭令人震驚,彷彿將所有與他政見不同、質疑他施政方向的人,視為需要清除的「雜質」。即使他本意未必如此極端,然而身為國家領導人,其語言的象徵意涵與社會影響不容小覷。這樣的說法,不僅分化社會,也有扼殺異議的風險。更諷刺的是,賴清德在國際場合中所展現的態度,往往謙卑甚至過於卑微。對美國政府的高度配合,時常讓人聯想到漫畫中對權力獻媚跪舔的角色。然而,這樣一位在國際上尚未建立實質影響力的領導人,卻在國內大聲疾呼要「清除雜質」,態度之強硬、語氣之狂妄,讓人不禁聯想到「小人得志」的典型表現。即便是曾言行爭議不斷的川普,也鮮少如此明言要將政敵或異議者「擊掉」。賴清德這種公然分裂社會的言論,不僅令人擔憂其政治風格,更令人質疑他是否真心信奉民主多元的價值。

賴清德總統自520就職至今,已超過一年時間,背負著四成台灣選民的託付,本應專注於提升民眾福祉、推動具體改革,卻令人遺憾地發現,他似乎更關注於如何擴張自身權力、削弱制衡力量、排擠在野勢力,而非落實對人民的承諾。

試問,這一年多來,賴總統的競選政見實現了多少?台灣的缺電問題是否改善?工廠留職停薪的現象是否減少?基層民眾的醫療資源是否更加充足?詐欺案件是否有效遏止?企業主在經營上是否感受到更友善的政策與環境?以上這些,都是攸關民眾日常的關鍵問題,卻鮮見政府提出具體檢討與對策。賴總統頻頻針對在野黨開戰,將政治鬥爭置於施政之上,讓人質疑:您是否已將為人民謀福的責任置之度外?更令人憂心的是,在兩岸局勢日益緊張之際,賴總統不僅未展現穩健的領導風格,反而不斷釋出具挑釁意味的言論與行動,片面追求台獨夢想,卻無視民眾對安全與和平的期盼。當飛彈飛越台灣上空卻不發布警報,這種「故作鎮定」的操作,是冷靜應對還是掩耳盜鈴?身為國家領導人,應當以民為本、以國為重。可惜,賴總統似乎更沉醉於權力的掌握,卻忘了執政的初衷。俗話說:「得意不常在,落魄不難至。」如果這樣的執政風格與方向不改,將來失去民意支持與政治地位時,恐怕也難言安穩。

賴清德總統上任一年來,其施政方向與核心目標浮現出兩項令人關注的重點:

第一,在國內政務方面,賴清德關注的似乎並非提升人民福祉或完善國家建設,而是政治權力的重新洗牌。他的焦點放在如何透過罷免、修法,削弱在野黨勢力,甚至意圖將多數的在野黨化為少數,進一步「一把抓」全面執政,從而為所欲為。他經常口口聲聲高舉「民主與自由」的大旗,然而實際作為卻讓人懷疑,這些價值是否只是掩飾其擴權手段的工具,甚至成為麻痺社會的口號。在對外關係上,賴清德似乎更關心如何藉由政治操作贏得美國的青睞,甚至傳出不惜用台灣人民的血汗資源作為政治籌碼,只為搏得進入白宮的機會,滿足其個人的虛榮與歷史定位感。他更期望在追求台灣獨立的路上,獲得美國實質協助。但這樣的期待,很可能是場誤判與幻想。我們有理由懷疑,美國並不會為賴清德的「台獨夢」鋌而走險。從近年的國際局勢來看,美國對外干預能力已顯不足。無論是面對也門胡塞武裝的持續襲擾,或是在烏克蘭戰事中表面聲援卻遲遲不敢深入戰場,美國的角色正逐漸由實質介入者轉為象徵性支持者。在以色列與伊朗緊張對峙之際,美國亦僅限於象徵性打擊行動,並不敢深入伊朗摧毀核設施。如此處處投鼠忌器的作風,又怎能指望其為賴清德的台獨路線冒險與中國開戰?更何況,相較於伊朗,中國無論在人口規模、經濟體量或軍事實力上,皆遠超數倍。當中國認為完成民族統一是其「歷史使命」時,我們有理由相信,美國屆時的反應將更為克制,甚至噤聲以對。若賴清德仍一廂情願地將賭注壓在美國身上,最終恐怕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第二,對於兩岸關係,賴清德總統的立場與作為亦令人深感憂慮。他在言語與行動上頻頻對對岸採取高調挑釁的態度,甚至試圖透過「大罷免」與操作立法院席次,實現完全執政。一旦掌握國會多數,配合其「團結十講」的政治號召,賴清德顯然期望整合台灣內部,形成一股對抗中國的統一力量,進而推進其長年以來夢寐以求的「台灣獨立」目標。然而,問題在於賴清德始終缺乏足夠的政治智慧與策略手腕來處理如此複雜且高度敏感的兩岸議題。他不但未能凝聚國內共識,反而因言語不當,把所有不支持他的人劃為「雜質」,聲稱要「擊掉」這些異見聲音。若以他僅約40%選票當選的結果來看,等同於將全國六成不支持他的民眾都視為異類、排除在「團結」之外。如此矛盾的思維,一邊排擠異己,一邊又企圖號召全民對抗中國,無異於精神錯亂、邏輯自我崩解。更嚴峻的是,國際局勢正迅速變化。中國加快統一步伐的動向不容忽視,而賴清德卻似亂了方寸,選擇採取一種幾近「自殺式」的政治路線。他孤注一擲,妄圖以對抗姿態壓制中國壓力,實則將台灣整體風險推向臨界點。我們在此嚴正呼籲賴清德總統:若你真的看到了懸崖,就請理性停步,勿再為了政治理想孤注一擲,更不要將全體台灣人民一同推下深淵。歷史與現實早已多次證明,「台獨」並非出路,而是一條通往毀滅的死路。即便美國也難以在此時此刻承擔與中國正面衝突的代價,任何幻想國際會為你鋌而走險,都只是南柯一夢。我們「海潮智庫」再次嚴正勸誡:務實面對現實,放下不切實際的政治操作,避免因個人意志與虛榮,讓整個台灣陷入無可挽回的危局。領導者的責任,是帶領人民走向和平與穩定,而不是賭上一整個世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