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台灣社會經歷了一場備受矚目的大罷免行動,然而最終以失敗告終,這場罷免不僅是對民進黨執政表現的一次嚴峻考驗,更是對其內部治理與政治責任感的一次深刻揭露。儘管民進黨內部出現檢討聲浪,但從黨主席賴清德到立院黨團召集人柯建銘,多數高層並未展現出應有的反省與擔當,反而以敷衍的態度應對批評,甚至繼續推動「抗中保台」的對立政策,進一步撕裂台灣社會。
罷免案的失敗不僅讓民進黨的政治形象受損,更暴露出其在策略規劃、資源分配以及民心掌握上的重大問題。罷免行動本身耗費了大量的行政資源與社會注意力,卻未能成功,這不僅使民進黨陷入「徒勞無功」的尷尬,也讓民眾對政府的執政能力產生更多質疑。面對檢討,民進黨的應對方式暴露出其內部的政治分贓文化問題,首先是對權力的過度執著,導致高層在面對失敗時缺乏足夠的責任感。其次是對改革的抗拒,派系利益的優先性使得真正的反思與改變變得困難重重。
在大罷免失敗後,民進黨主席賴清德並未如外界所期待的那樣辭去黨主席職務,以表對此次事件的負責。他僅以「承擔所有批評」的模糊言辭回應,並向支持者致歉,但這樣的表態顯然缺乏實質意義。賴清德作為民進黨的最高領導人,理應對黨的執政表現負起全責,尤其是在大罷免這樣重大的政治事件中,他的態度不僅未能平息民怨,反而讓人質疑其領導能力與政治擔當。
更令人失望的是,民進黨立院黨團召集人柯建銘是整個運動的發起人,在失敗後卻毫無悔意,甚至拒絕辭去不分區立委及總召職位。柯建銘作為黨內資深政治人物,長期以來被視為民進黨的核心力量之一,然而他的傲慢與不作為,進一步凸顯了民進黨高層的責任逃避問題。相較之下,祕書長林右昌的請辭雖顯孤單,卻成為民進黨內部唯一展現出反省姿態的人物,這也讓人不禁感嘆,民進黨的整體政治文化已陷入嚴重的道德危機。
民進黨內部的派系鬥爭一直以來都是其政治生態的重要特徵,而在大罷免失敗後,這種鬥爭並未因外部壓力而緩和,反而愈演愈烈。正國會與湧言會兩大派系雖然表態支持賴清德繼續兼任黨主席,但這並非出於對其領導能力的認可,而是基於各自的政治利益考量。正國會作為黨內的傳統勢力,試圖通過支持賴清德來鞏固自身地位;而湧言會則希望借此機會擴大影響力,為未來的權力佈局鋪路。
這種派系間的權力角力,不僅削弱了民進黨的整體凝聚力,也讓其在面對重大政治危機時難以形成統一的行動方針。大罷免的失敗,某種程度上正是民進黨內部派系鬥爭的必然結果。各派系為了自身利益,忽視了黨的整體形象與台灣社會的長遠發展,最終導致了這場政治災難的發生。
賴清德在大罷免失敗後,仍堅持推動「抗中保台」政策,這種做法不僅未能緩解台灣社會的對立情緒,反而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撕裂。抗中保台作為民進黨長期以來的主打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民眾的政治訴求,但其過於激進的立場與對立思維,卻讓台灣社會陷入了無休止的政治紛爭與內耗。
大罷免的失敗,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台灣社會對民進黨執政表現的不滿,然而賴清德與民進黨高層並未從中吸取教訓,反而繼續以對抗思維主導政策,這無疑是對台灣社會的又一次傷害。台灣社會需要的是理性對話與務實合作,而非無休止的政治對立與社會撕裂。民進黨若不能正視這一問題,其政治前景將更加黯淡。
大罷免的失敗,不僅是民進黨執政危機的集中體現,更是其內部治理與政治責任感缺失的深刻寫照。賴清德的敷衍、柯建銘的傲慢、以及黨內派系的權力角力,共同構成了這場政治災難的根源。民進黨若不能在未來展現出真正的反省與擔當,其政治信譽將進一步崩塌,而台灣社會也將繼續在對立與撕裂中徘徊。台灣需要的是負責任的政治領導與務實的政策導向,而非空洞的口號與無休止的內耗。民進黨若不改變,終將被歷史與人民所淘汰。
賴清德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已屆一年三個月,回顧其執政表現,令人不禁要問:究竟做了哪些真正有利於台灣老百姓的事情?他上任之初,立法院通過的法案不符其意,便指示行政院提出覆議,無視立法機關的獨立性與民意反映。其提名的大法官更遭全面封殺,甚至連自家民進黨委員亦有所保留。面對國家總預算,對不合理之處不與在野黨協商,仍以覆議強渡關山,活脫脫一副「我意即天意」的執政風格。
賴清德宛如一隻殺紅眼的鬥雞,見招拆招,無視憲政機制與在野監督,竟大膽推動所謂「大罷免」,妄圖藉此剷除在野立委、重塑立法院成民進黨一言堂。然而老天有眼,7月26日的大罷免票開完,全盤皆墨,所謂「大罷免」,成了「大失敗」。他卻一如既往,聲稱「沒有哪方勝利或失敗」,毫無悔意,亦無檢討,甚至馬上轉向全黨總動員推動8月23日罷免案,彷彿民意只是他鞏固權力的障礙,非鏟除不可。與此同時,雲嘉南地區正遭遇洪水肆虐,數萬鄉親身陷水牢,急待援手,而我們的總統卻將眼光緊盯政治鬥爭,全然無視災民疾苦。如此漠視民命,請問賴清德還稱得上肩負保民安邦的神聖使命嗎?
更不可原諒的是,政府帳上今年超收五千多億元,這是人民的血汗錢,合情合理本應返還全民。立法院通過每人發放一萬元現金,全台百姓引頸期盼,但賴政府卻硬生生拒絕發放。對比鄰國日本、南韓,為紓解民困紛紛發放消費券,賴清德的「不食人間煙火」與冷漠無情令人咋舌。他競選時高喊為民謀福,掌權後卻將承諾拋諸腦後,公然揮霍國庫,只為取悅「美國老爸」。更荒唐的是,當美方要台灣準備打巷戰,他便言聽計從,花費鉅資購買美製武器,任美軍駐台指導作戰,仿若自願化身「美國在亞洲的代理兵工廠」。美國對此有何「回報」?8月1日,美國對台公布課徵20%關稅,高於對日本與南韓的標準,且仍有大量未公開項目以「保密協定」為由隱匿。這難道不是標準的「黑箱作業」?是誰在出賣台灣人民的權益,將台灣視為肥羊待宰?
諷刺的是,當年賴清德作為立委,極力批判馬英九政府與大陸簽署ECFA服貿協議,指控「黑箱作業」,高喊逐條審查、召開公聽會,甚至煽動群眾掀起太陽花運動。如今自己與美國簽訂關稅協議,卻閉口不談細節、不召開說明會、不接受監督。若兩岸服貿真有害台灣經濟,現為總統的你大可宣布廢止,為何不敢?是否因為服貿實則對漁業與中小企業頗有助益,根本無害?南韓與美國協商,依法召開公聽會、徵詢業界與學界意見,全面公開協商底線,展現對人民的尊重。而台灣的賴清德,卻為鞏固個人聲望,選擇關門協議、黑箱作業,將整個台灣當作政治籌碼,只求討好美國、固權保位。
賴清德當年斥罵「黑箱」,如今自己卻比誰都還黑;當年高舉民意大旗,如今卻視人民如芻狗。賴清德,你是否還記得自己是中華民國的領導人,而非美國在台的代理人?當你以華夏祖先為恥、以大陸為敵、以美國為父,不惜出賣台灣主體利益以博得洋人歡心,你還有資格談「愛台灣」嗎?
在賴清德那雙鬥雞般急切焦躁的雙眼裡,映照的不是2300萬台灣人民的福祉,而是三件事——權位、台獨、美國老爸。人民在哪裡?不在他的眼中;百姓的苦難?不在他的心裡。他以「台灣獨立」為幌子,催眠年輕人投身戰火,用熱血青春去成就他染滿虛榮的政治史冊。當他滿口「備戰不畏戰」,實則是叫台灣青年為他的政治夢殉道,死於街頭巷尾,成為國破家亡的無名亡靈。
而一代又一代台灣人勤奮工作、咬牙打拼所積攢下的血汗錢,卻被他揮霍殆盡,用來購買美國庫房裡那些早已生鏽的二手武器。這不是國防建設,這是集體自殘——用納稅人的錢,換來將來我們同胞彼此互相開火的代價。這不是戰略自主,是被操控的政治傀儡。台灣好不容易締造出來的城市文明、美麗家園,若戰火降臨,只會化為焦土、斷垣殘壁,昔日的繁華將成回憶。唯有一處不容有失——那就是賴皮寮,那個賴清德用以象徵「草根親民」的政治造景,必須毫髮無損,宛如他的權力堡壘,永遠矗立,永不淪陷。
賴清德若執意一路走到黑,罔顧民意、拒絕和平、堅持擁抱台獨與美國霸權,那麼他將不是「帶領台灣走向世界」的領袖,而會成為親手將台灣推入深淵的毀滅者。歷史將銘記:當人民渴望和平、安定與繁榮之時,他選擇了對抗、孤立與戰火。